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早就注意到古诗文中的修辞现象,懂得从修辞的角度来释词析句,即是说,用修辞知识来训诂。例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曾不容刀?曾不崇朝? 郑玄《诗经》笺注云:"不容刀,亦喻狭;不  相似文献   

2.
郭泳 《当代学生》2011,(24):4-7
如果不是大学教授,查明建应该会成为一个诗人吧!他为自己取了两个笔名:"诗怡",写诗是怡然欣快的事;"苇杭",典出《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生命于他,是充满艺术情思与哲学冥想的温暖经行,在他内心看来,人生之河纵使宽广,一根苇叶便能拥有一份伟力——深水静流中,千帆已过。  相似文献   

3.
正船长,我的船长!此刻,大海与星空一同沉睡,万籁之上,夜犹未央,文字的海没有一丝波澜,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跂而望,透过《卫风》的峬峭,枕着梦痕蹚进这洋洋洒洒的文字涓流,落英橤橤,重温你青葱岁月,儿时时光,分明只有那么短短数载,却好似走过万水千山,世俗人家,溪头莲蓬。枕书香挥笔韶光,醉笑何妨三万场。有书相伴的时光里,山河总静好,人事亦从容。时间的佳酿,总需在走过风风雨雨而后再一一斟酌,一一参透,每每读至  相似文献   

4.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5.
一、释《召南·行露》中的“家”字这首诗有些词句较难解释。前人疑第一章的词句有讹夺,以致意思隐晦不明;特别难解释的是第二、三章中这样的句子:“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讼!”历来注家大多把“家”字解释为“室家”,却没有照顾到这一句和下一句“何以速我狱”、“何以速我讼”  相似文献   

6.
小诗变伟大     
刘文伟去参加陶行知办的暑期共学会,他介绍自己说:“我叫刘文伟。”陶行知幽默地说:“你的文章伟大呀?”小刘连忙说:“不,相反,我很渺小。我已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陶先生笑了:“对了,不要自封伟大,要群众承认才是真伟大。你愿做芦苇,好。不过‘一苇’也可以‘杭之’嘛。”小刘说:“我读过《诗经》,知道‘一苇杭之’,苇是指船,我愿做一艘济世渡人的船。”陶先生说小刘思想小错,是个小诗人,又说:“写了诗要先念给老妈妈听,别人听得懂,才算是好诗。写文章也要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或不愿听下去,这文章只好扔到垃圾箱…  相似文献   

7.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是《召南·行露》里的两个兴句。对于第一个兴句,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屋者。”郑笺说同。对于第二个兴句,毛传亦云:“视墙之穿,可谓鼠有牙。” 这个说法,自明清以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怀疑者可以俞樾为代表。他说:“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  相似文献   

8.
206.已知正六边形通刀口2,刀,,内任一点尸,连结ZH、尸刀、PO、尸刀、尸刀矛晒1,求证 尸且·尸刃·cos匕APD=Z诏·尸丑·cos乙Bl〕E=PC·于晒,.cos匕口子晒,.〔活,体积相等,且口土平面丑已尸,凡一音·AO·“一普凡令匕BC叹尸=0, 证:如图l,连结通刀、丑刃、已石1,则通刀=刀刀二C晒,.二①.又过P点作垂直于朋、ED的厂直线交AB、刀刀于M、N,则通万=EN,卫丑=万刀…②·CF石形刀馨。 BCSin30“丑尸sino丫BC=甲AB,一Ao,=a,=Zasin(150“一0),sin(150“一0)’…刃万,二Zasino,口尸“一专邵·oFs‘n30。月川6 图1二a,sin陇in(一50“一0…  相似文献   

9.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由于二人年龄上的悬殊,生活境遇的差异,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并不多,除本诗外,还有《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二首,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又是颇有争议的作品.对此,明·胡震亨在《李诗通》中曾说:“玩诗意,乃偕一显者游禅寺和诗,疑题有误.”清·王琦亦说,他曾看到一个伪称宋刊本的《姑苏缪氏本》,颇有可取之处,该本认为此诗应是“赠孟六浩然”.他指出:“孟六浩然恐是孟赞府之讹”(参看王琦《李  相似文献   

10.
《诗·召南·行露》被《诗大序》等释为“贞女抗暴”,现代学者认为是一青年女子强烈反抗一位有妇之夫逼婚的心声。本文紧紧抓住“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讼”这一疑点,结合上古的婚姻习俗考证出这是一位伤心欲绝的妻子忧伤坚定的离婚誓词,文中之“兴”亦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小测验     
一、把下面的拼音翻译成汉字yT Pl己n qing 161 yT PI己n卜u6nghu6ng sh了m己121 gings!T yong。二、实词填空葛朗台_积_奇,_机_把,专冷__音贪_。书犷’.……’..’·~.....··..·“..···,….夕子...‘··”·..~·.”二“·~:~”~乏又一~“..一·..一‘三、翻译下面这首诗。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求水流远,泉源须博深。若无底石坚,安得山高峻?向使基础薄,何来塔千层?四下列三个作文题有什么不同的要犬?1。难忘的日子;2。难忘的一天;3.难忘的时刻。“日子”是指“一天”是指________“时刻”是指答卷人胜名职业单位(通讯地址)_…  相似文献   

12.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13.
默墨【请你判断】例句: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默·守·成·规·,否则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错误辨析】可能很多同学都看出了例句中的毛病——“默守成规”一词错了,“默”应写作“墨”。为什么要写作“墨守成规”呢?原来这里的“墨”是指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dí),相传墨翟善于守城,后人便称善守者为“墨守”,而成规是指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成语“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含贬义。你们弄明白了吗?【正确用法】例句1:这次课文默·写·我又没过关,看来免不了一顿责骂了。例句2:墨·守·成·规·,不敢…  相似文献   

14.
魔法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褚老师,具有无穷的魔法:他能使我们笑,他能使我们哭笑不得,他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把全班同学牢牢地吸在他的身边。我们都称他为“魔法”老师。褚老师的魔法之一:常常逗我们笑,叫你笑破肚皮。有一次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问我们:“要是有人在一双眼睛里各插一把刀,那会怎么样?”“那会瞎呗。“”傻瓜才会这么做。”“太残忍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可你们就在我的眼睛里插了两把刀。”我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褚老师又神·情··庄重·地对我们说:“昨天有同学在写‘老师的…  相似文献   

15.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7.
《行露》两解之圆说钟为建《行露》是《诗经·召南》中的一首诗,原文如下: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对这首诗通常...  相似文献   

18.
“桑林”考     
“桑林”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民俗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其源流考述如次.一“桑林”之名夏称台桑.《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殷名桑林.《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宋为殷后,也称桑林.《吕氏春秋·慎大篇》:“武王胜殷,立成汤后于宋,以奉桑  相似文献   

19.
追 逐Zhuī Zhú“追”与“逐”都有“追赶”、“追击”的意思。《资治通鉴·汉纪》:“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  相似文献   

20.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