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朝"武科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唐朝“武科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创立“武科制”是武则天革新朝政,选拔将帅建立新的军事体育制度的需要,是武则天政权“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务取实才真贤”培植扩大其亲信势力的必然结果。“武科制”创立:为“习武”之人敞开了入仕之门,有助于唐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为国家遴选优秀的武术军事体育人才提供方便,提高了将帅军事体育素质;冲破了“贱武右文”的陈腐观念,对唐朝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地区先民——巴人的巴渝舞历史渊源及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巴渝舞”产生于巴渝地区巴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巴渝舞”因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而得名;“巴渝舞”是一种武舞与集体性舞蹈.  相似文献   

3.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运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巴人后裔———三峡库区土家人“舍巴日”的含义、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土家人天性劲勇、勤劳、善战、喜舞;“舍巴日”具有祭祀性、集体性舞蹈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巴人征战、凯旋、祭祖等全部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三峡库区民族体育风格。  相似文献   

4.
世界体育文化中,唯有希腊的体育表现为真正的成熟形态。中国先秦时期甚至与希腊爱琴海文明相对应的殷商时期,也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类似希腊民族“尚武好斗”的准军事体育文化的时期。中国“土”的起源来自于古代的“武士”就是明证。即使这样,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却未能真正走向它应有的文化成熟。“鬼神文化”(殷商)、“血缘机制”(周代)和过分强大的“实用理性”(先秦)以及综合了上古时期各种家族文化、差等之爱和礼乐道德并以“柔弱”为特征的“儒家观念”(汉代及以后)对体育萌芽的制约,是中国古代体育未能走向类似希腊体育那样的成熟境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大量国内外资料,从传统体育中与军事有关的项目多方面展现了朝鲜传统体育的尚武特色。从文化人类学和体育史学角度分析了这一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民族竞争和中华文化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蓦然回首先秦尚武文化,人们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华夏民族的刚道人格型在这一时期陶铸而成,尚武精神蔚成风气,整个社会提倡武勇,人们的身体训练、武艺技能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终于形成先秦时代体育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先秦尚武时代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今天我们从社会兵制、教育,风俗等因素来探讨先秦尚武精神,对于重新审视古代中国两种形态文化——尚武和重文轻武对体育的影响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法等,对选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阐明巴人体育与原始宗教的关系,悬棺葬仪中产生的祭祀性“跳丧舞”、“武术”、“攀岩”运动等。并为库区人民的体育化生活、娱乐及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质性的理论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中"尚武崇德"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武术运动中“尚武崇德”的当代价值是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理解它、认识它,并不断寻找它与时代的契合点。把习武同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从而推动社会积极和谐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代"武科"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武科”的确立与制度化、应试人资格与应试内容、武学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武科”又称“武举”,是以“武艺弓射”等体育项目取士的科目,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正式设立,天圣八年确立三岁一贡举的制度;“三班使臣”、“虽未食禄实有行止”及“文武官子弟别无负犯者,如实有军谋武艺”之人可应试“武科”;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武学教职由武学博士和学谕“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科”有助于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字”转向“参与史学”。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其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外向性的史学观.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三.它同时又是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传播者和开发者。其四,在研究方法上.21世纪的体育史学将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篱笆.更多地借鉴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困惑与征途:对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面对的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抑、国内竞技武术的排挤及其生存内环境的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在传承方式、人才后备培养、传播方式及科研力量等方面不断开拓,要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技击性及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展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给21世纪的中国传统武术以科学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研究武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研究国民良好性格的塑造不能不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针对尚武与尚武精神涵义的理解目前尚存在分歧;尚武精神与侠义精神不同;尚武精神属于武德的内容,更属于习武之人的职业道德;用见义勇为精神解释尚武精神的涵义是比较具体而恰当的;现阶段尚武精神的培养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必要性;尚武精神的培养应该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的精神产生和变迁进行研究,旨为揭示武术精神之根本,兴我中华。为当今物质的社会理智的辨析现代的武术精神,并探寻精神的驱动力,重新激发武术的能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武术本质精神引申出的战争精神,发展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竞技精神。2)从社会大背景影响武术产出的为统治者建功立业的封建政治精神,发展为现代武术的民族精神。3)武德应与社会大背景润泽出的不同时代和形式的伦理道德精神融合创新发展。4)应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为依托,创新发展武术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价值与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的普通高校公体课是以西方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忽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渗透,导致普通高校公体课不能实现其预期的课程目标。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价值有:形成刚柔相济的体育文化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优势是:简单易学、生动有趣,能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娱乐性、表演性强,能使学生愉悦身心,提高自信心;场地设备条件不受限制,可以节约经费投入;贴近生活、可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影响体育发展的几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认为: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尚武精神,民主与科学思想确立了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国粹文化思想使武术走进课堂,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延续;实用主义思想使体育具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功能,使体育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新生活运动使体育朝着大众化、普及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民国时期的这几种社会思潮历史背景各异,对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它们促使我国现代体育在特殊时期完成了巨大的历史演变,其发展规律对当代体育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体育发展大众化、产业化趋势及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发展大众化的思路.并从体育发展趋势、武术价值功能演进、全民健身需求、武术文化继承、竞技武术发展五个方面论证了发展大众武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从运动员收入来源和竞技水平的角度上看,古希腊竞技职业化由来已久。至迟自公元前6世纪起,职业运动员就活跃于竞技舞台,公元前5世纪职业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城邦而言,竞技职业化有利于强化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传播希腊文明;对运动员而言,它能保障现役运动员在聘请教练、置办设备、旅行居住、招待祭祀、建造塑像等方面的正常开支,并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古典作家的批判一方面源于他们根深蒂固的贵族意识,另一方面与社会环境变化相关;现代作家的批判与顾拜旦对业余体育大力提倡及当时运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热”、“中国热”开始全球化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开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必然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传统武术与孔子学院的渊源出发,借助孔子学院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和分布,找出以汉语为纽带通过孔子学院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依据、方法、策略,并对这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力争早日实现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推广中国传统武术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今中国武术发展趋势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竞技武术的现状及其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以及传统武术的弱势状态。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性出发,实行国际与国内双轨的竞赛体制,并在国内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轨发展,才能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模式,才能有利于武术运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