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个依门乞讨的乞丐,如果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很可能就是100个单位(假设心理满足程度可以这样量化);而对于一个亿万富翁,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只会有1个单位,也许还不到。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元钱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福利仅仅增加了1个单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侧重于理论阐释而忽视实证研究,造成了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等问题。教师应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职业特点使其应更多地从事实证研究。从这一点考虑,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实证研究的规范过程与具体方法,发掘来自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研究方向的转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反思.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触动会更深。通过与一些学生面对面的交谈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4.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阶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采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搞教育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许多教师对如何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颇感困惑,而教学反思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而且能帮助教师步入学者型教师行列。  相似文献   

5.
自从在班组中开展了“谈开说地五分钟”活动后,我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一改过去上课沉默不语的现象,逐渐地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6.
张俊宇 《吉林教育》2004,(10):45-45
近年来,广播、报纸、电视披露和报道了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早就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于是,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茫然不知所措了:几千年米教育界一直使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惩罚,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相似文献   

7.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那天下午第三节刚上课,我看到老师来上课,就飞快地向教室跑去。当我快跑到最后一排时,我的前位将脚向侧面一伸,将我绊倒,我的额头磕在桌角上,顿时鲜血直流。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摸,摸得满脸都是血。同位说,赶快去包扎,老师上课后见到情况没有理会,还说:“你真调皮,自作自受。”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假如抽掉了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会给人造成错觉,它在讲园丁的辛勤劳动,似乎是一种教育行为:“一个人如果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这个花园还要作为植物的培育地,换句话说,如果要使这个花园超越无情的自然力量的法则,  相似文献   

10.
坐于电脑前,好友突然向我发来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贾君鹏?!”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是张颖啊! 天啊!这是怎么了。我打开百度一搜,有关此条目竟达二十多页。噢,原来这是一句迅速串红的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机智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在哪里才能看到教育机智在发挥作用呢?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要分辨出真正的机智行为与做作、虚假的行为方式,对我们来说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后者似乎并非真正出于对孩子们幸福的关心.孩子们常常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哪些教师是“假装“的,并非真正对他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挟着课堂上进发的激情余热,我回到了办公室。这节课上得真爽,学生对问题的感悟发现真是独特而精彩,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眉飞色舞地向坐在办公桌对面的王老师谈起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他一脸专注,我谈趣亦浓,恨不得将课堂上的情景搬到办公室。“徐涛的发现真是太棒了,我对他说‘为了奖励你,再给你一次机会,把想法重复一遍……”“停,  相似文献   

13.
柏燕谊 《父母必读》2013,(11):100-102
我们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请警惕,你的爱或许是一种暴力。  相似文献   

14.
林雨宜 《母婴世界》2013,(10):124-125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有自由开放的民主育儿,也有像“虎妈”一样苛刻严明的家教。每位父母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印证“100分”的教育,但现在,我们似乎陷入迷惑:为什么做那么多还是没有变好?  相似文献   

15.
撰写教育日记要有三股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日记作为教科研中最朴实、最鲜活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有人将它比喻为“道德的长袍”,我以为很恰当。它对教师的知识的积累、意志的磨炼、身心的调养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洛克的《教育漫话》、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实际上都是一篇篇朴实自然、内容鲜活的教育笔记。我坚持写教育日记多年,受益匪浅。它可以梳理我们日常的教学所得,促进反思,提供借鉴,记载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涯,使平平凡凡的教育经历得以留下一段段动人的心迹。当我回首往事时,…  相似文献   

16.
《师道》2008,(9):62-62
在这次大地震中,有很多中小学老师在生死之际选择了保护学生,而我的第一反应是跑。(四川大学教授王东杰如是说,见《南方周末》)虽然地震发生时我不在课堂上,但还是为此而羞愧。据说,成都几所高校的老师不顾学生自己先逃的人不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这是否意味着大学老师不如中小学老师善良?我想未必。况且,说一个社会群体的道德素质比另外一个群体差,大约也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一些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文章在给师生角色定位时,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此来说明开放的、民主的课堂;以此来诠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我以为,恰恰相反,这种说法正是剥夺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造成专制课堂至今仍有市场的又一“为虎作伥”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课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一直以来,“心灵善良”和“反抗精神”已经成为广大读附着在窦娥身上的两处形象标识。然而.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其他社会思潮对学批评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窦娥身上似乎已存定论的“心灵善良”这一形象标识却遭到了质疑.红帆先生在《窦娥的另一种悲剧》(《杂报)2003年6月17日)中认为:“看来对于她,善德。只是讲私德;公德,可能连如何写都不清楚。”其理由是,“窦女士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考虑周详,可对不认识的人却是那般冷酷无情。她怕婆婆伤心而避走别街.却在深信自己誓言必会实现的心态下发出累及无辜的毒愿。”无独有偶。笔在课堂上也曾听到学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窦娥并不善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09,(10):9-9
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影片《麦兜响当当》日前热映,片中麦兜母亲麦太的教育方式,令观看影片的家长深有同感。麦太总担心孩子成不了才,于是全心打造一个自己期望中的麦兜,送他学这学那,但孩子最后啥也没学到。  相似文献   

20.
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陋室铭》一文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分析为类比,意即类比推理。笔者对此颇有疑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