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站在“70后”作家群小说创作的前沿,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到具体文本内容,讨论“70后”作家群的创作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景观。通过对其文本所体现的自由、创造、真实、美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做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反思“70后”作家的创作缺陷,探讨重塑“70后”作家可能性,勾画当代文坛的创作前景。  相似文献   

2.
“70后作家群”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被媒体推出并命名的小说创作群体,其中,70后的女性作家群更是引人注目。本文以女性的身体叙事为切入点,关注70后女性写作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傅泽刚“高原诗”创作的独树一帜、“昆明系列”小说的别具一格和厚积薄发创作呈井喷之势三个方面,述评了傅泽刚成为昭通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和云南文坛一匹黑马的传奇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名理想主义者的文学风景。  相似文献   

5.
一、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些青年作家。其重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其创作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文学中的反帝题材,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探索要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便是东北作家群共同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鹭湖  相似文献   

6.
作为“70后”作家群中的一员,李修文的小说创作中一直潜伏着一条日常化写作的线索,但自有其特色,他或者用日常生活解构传统与经典,或者在常态的前提下描绘复杂人性,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奇迹”和“诗意”。李修文对日常生活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开掘,为物质化、平庸化、欲望化为主导的日常化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性内容。  相似文献   

7.
“70后”是一个多元的创作群体,并非只足前些日子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几个女作家。点击部分“70后”男作家,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9,(5):F0002-F0002,F0003
新读高翔先生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一书,感觉心中一亮,终于看到了对东北现代文学除有关“东北作家群”研究以外的全面扎实的阐释。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第九届年会,会上各地区与会者都谈到本地域文学的辉煌成就,当时除了西北作家群的作品风靡全国外,对新感觉派等创作流派的研究也正在掀起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一道“东北无文学”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一向还多少被提及的“东北作家群”,  相似文献   

9.
朱君秋 《文教资料》2014,(24):14-15
地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起着很大作用,作家在创作中注重营造与表现地域特点是成就一本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是互为消长息息相关的关系。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正是一部地域色调极为浓郁的文化小说,从这部系列小说中可看出南京文化在叶兆言小说创作中的投影。纵观叶兆言、苏童等南京作家群,正是通过一系列小说创作展现出古都南京感伤而温厚的文化内蕴,同时这种颓唐而闲适、感伤而悲凉的历史性气质也渗透到了作家的血液中,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我国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乡土中国”逐步向“城镇中国”转型。在此过渡阶段,小城镇日渐成为“70后”作家群集中书写的空间意象。“70后”广州客籍女作家黄咏梅撷取小城镇这一空间载体,介入叙事文本存在已久的流动人口现象。叙述上,从身份、地方、日常、记忆四个方面挖掘城市生存新阶层之情感状态,探讨了进城与返乡之间不断生成的公共议题。一方面,由作家个体经验出发关照了广州流动人口当下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主体经验到地域写作,阐释了都市书写之于岭南文艺的当代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武侠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在创作手法上,出现了具有较强现实主义色彩的武侠小说,大胆运用现代叙事方法,意识流手法,融人科幻、魔幻元素;在创作模式上,长篇、中短篇形式并存,运用网络互动进行创作;作家群体包括更广泛的多样性,出现女性作家群、“大陆新武侠”作家群、作家身份去职业化、高级知识分子、理工出身等等特点。出现了无厘头武侠、都市武侠等新的武侠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代独秀作家群成员主要来自广西本土.第二代独秀作家群作为广西文坛的主流作家,实现了广西作家本土化,提升了广西作家的现代知识水平以及现代学历层次.他们的本土文化身份使他们的创作在获得了新文学现代性的注入后,表现出鲜明的广西地域文化特质.由于他们在广西土生土长,他们对广西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熟悉,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3.
在整体观照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础上,认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审美思想、审美心理、审美价值,东北作家群在创作时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东北民俗生活场域的记录者,传承者。指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粗犷雄强的绿林文化是东北作家群民俗生活场域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出现、延续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它贯穿于新文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取材于同一地域的生活,抒发同样的民族情与乡情相交织的心灵旋律,表现出同样严肃的主题内容,作品具有异常鲜明而又相似的地方色彩,可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东北作家创作的乡土色彩,除因作者们曾长期在东北生活过,不可避免地会在创作  相似文献   

15.
元代社会前期,杂剧成为戏曲走上繁荣之初的主要创作形式,北方的戏曲作家多结群创作,其中,山东作家群成为当时一个影响颇大的群体。山东作家群所作剧作,题材表现多样,部分存世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元蒙高压统治下,文人儒家传统“济世”人生理想从热望走向幻灭的痕迹;后期作品流露出道家“元待”的消极思想。元代山东作家群由儒而道的思想流变,不仅在元代具有典型性,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动态。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7.
宁夏青年作家群继承了书写生死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涉及成人死亡。其表现成人死亡的手法是多样的,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宁夏青年作家群在成人死亡书写的背后汹涌着对生存关照的潜流,体现了作家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生代”、“晚生代”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先是“60年代生”,继之“70年代生”,他们的审美选择与精神向标都显示出了区别于前代人的不同风貌,90年代末,朱文、韩东等更是大张旗鼓地发起了轰动文坛的“断裂”事件。但现在看来,“新生代”作家与80年代精神在个体价值、审美价值及现代性追求上仍有一脉相承之处,真正与80年代文学精神发生“断裂”的是晚近崛起的“80后”一代。惟其如此,当年的“60后”、“70后”新生代在今天已经不再给人以陌生的“新”的感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作家也已经是当下文坛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已经渡过了曾经的接受与批评的矛盾期,被批评界与文学史写作者纳入当然的研究对象和叙述对象。“80后”作家与文坛之间的不解、冲突和矛盾相较于当年的“断裂”事件犹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关于“80后”创作的评价上,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将其作为一个现象理性地对待,认真地研读他们,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他们的拒绝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种拒绝或者是沉默或者是漠视或者是彼此不理解的批驳,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20.
贺享雍是四川省达州市新世纪“巴山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二十余年来,他以其近五百万字的乡土文学创作而享誉中国当代文坛,他的这种返本归真的“农民书写”,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所应具有的“三本”理念:创作立意的农业本体观念,书写身份的农民本位意识,文学风格的农村本色叙述,给我们如何构建新世纪中国地域一乡土文学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