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沈从文小说《边城》思想倾向的哲学化理解 ,分析了人生命形式演变过程中“常”与“变”、“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情感”的矛盾 ,揭示出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关切与探索 ,表达了他对人性向自然复归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看虹录》是一篇诗化的思想性小说。解读《看虹录》的关键一个是“虹”,一个是“看”。从中可以发现抗战时期的沈从文在孤独中对自己的生命形式进行了反思。可以说是抗战时期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所崇尚的“湘西文化”是一种本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哲学,是一种洋溢着鲜活生命力,宁静和谐的文化。自在自为、自然和谐、原始本真是其特质和内核。本文试图通过文化,以自然性爱、自然人性、生命形式为基础来探讨“湘西民间文化”的原始本真美。  相似文献   

4.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七色魇》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都表现出了对神性“生命”的思考与讴歌,共同在神、人、自然、艺术的框架系统中建构理想的生命意识,但由于民族传统、哲学、宗教及现实理想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湘西作家、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魅力.“蛮性”书写作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线,更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所体现.沈从文的“蛮性”书写内涵丰富,结构新颖,渊源深远,不仅是对湘西边城中野性、血性、烈性的生命强力的礼赞,也是对自然生态和人格灵性的彰显,更是作者自身关于人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于独特的湘西苗文化和湖湘楚文化的浸润下,抒写出了“蛮性”的湘西世界中自然原始生命的美好形态.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壳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 ”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对“湘西”自然生命的追求和对“都市”人性萎缩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契合了道家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其具体表现也是深合道家艺术的审美神韵。同时,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认同与亲和也给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超越解脱”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潜在层次进行研究,通过对儒家、道家、道教、佛禅各派所包含的“超越解脱”意识的剖析,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同一的生命归趋倾向,亦即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自我消融到自然世界之中,求得生命本身的愉悦适意和“在此”的永恒性。这与我国古代以看重生命的实在性为轴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早期小说最动人的地方便是其中无意于技巧而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作者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坚持自我体验,形成得之我心的“自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这种哲学视域的指导下形成文字.沈从文在这些文字里宣泄自我情怀又构成自然成文的审美内蕴,从而构筑了他小说创作的基础与一以贯之的心理架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沈从文的哲理小说《看虹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于四十年代的《看虹录》,是沈从文“爱情·生命”系列小说的总概括,集中体现了他对生命本体的体验和感悟。小说以孤独沉思的语调表现了“爱与死为邻”的震憾人心的题旨,并反映了知识分子执着于人生意义求索的情结,对于今天的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仍有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论沈从文的自然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知人而论世”的人学理念中吸纳现代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以原态“自然人”形象展示出人性的“生物”形式与“生命”神性双重积极意义;其人性模式渗透调合一致的灵肉观念与张扬的生命意志力量.以“爱与美”宗教性的博爱情怀和无私互助协作劳动的“桃花源”社会模式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意义的重要考量;通过自然与文化的现代思瓣来关怀现代人的人性活力与生命神异化状况,使人性在文化的现代批判中洋溢着现实关怀与人本终极关怀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层面,“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而在文化层面,“爱与美是生命的属性,是生命求永生的形式”(沈从文)。无论爱,还是美,都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可见,人的精神对社会及作为个体的人都有着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看虹录》是运用费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进行心理小说创作实验的典范之作。在对小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它叙述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白立梦”,通过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我”的心灵展示,肯定了超越于社会道德法则之上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神性。4年代初,在以抗战宣传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文学氛围中,沈从文坚持现代主义探索,坚守艺术的独立价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与死亡意识相生相成,构成沈从文“生命哲学”的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时间的魔力巨大,能消融生命,能治疗痛苦,还能造就创作;他的时间意识停留在“过去”,具有“过去式”、“静态化”与“突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