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强 《考试周刊》2012,(89):180-181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或“不像”,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说到这样一件事: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完后常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他进行了剖析,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美国孩子学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的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仔细分析.“像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南眼睛到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艺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态度,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质是创造性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误把创造性看作是一种技能,以绘图为例:长期以来我们的绘图教学模式是黑板(范例作品)———示范———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而教师对儿童的作品的评价多数是“像”,或“不像”、“这是什么呀?什么也不像!”等等。而不是“好”、“不好”、“美不美”,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  相似文献   

4.
我曾观摩过大班手工活动《化装面具》。活动开始时,教师出示了几个面具范例,在简单介绍制作步骤及注意点后,教师启发孩子根据自己意愿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过了一会儿,教师才发现自己忘记讲解如何确定眼睛的位置了。如果眼睛位置不对,幼儿戴上面具后就会遮住视线,不能跳舞了。果然,他们画的眼睛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的把两只眼睛画得很近,有的画得很远。教师发现有个细心的女孩正拿着画纸在脸上比划,以确定眼睛的位置,便想把这个孩子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以弥补自己的疏忽。教师的这一想法被个别来观摩的教师阻止了,他们想看看孩子们发现眼睛…  相似文献   

5.
郭兰芳 《山东教育》2005,(19):57-5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证明: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的潜力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而教师只是一位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课改过程中,我和孩子一同学习.力求为孩子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一个独立的个性空间、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一个广袤的生活舞台,让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相似文献   

6.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金色的房子》,我先出示范例,然后示范,最后幼儿学画,绘画结束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画得惟妙惟肖,和老师的范画很相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着范画和这个小朋友的画向一位富有绘画经验的赵老师请教。我暗想:他看后准吃惊。没想到,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小朋友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画。”我着实吃了一惊,忙让赵老师接着讲下去:“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很独特的,绘画时教师不宜示范,也不宜出示范例,应放手让幼儿自己画,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  相似文献   

7.
给孩子自由.还孩子本色.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画、随心所欲地画是很多老师都希望看到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在拿到画笔时常常会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他们也有热情想画好。可往往不知画什么、怎么画.即使画了也只是一些自己都不满意的涂鸦之作.这样时间一长就会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和自信心受到挫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有必要对低年级儿童的绘画能力进行训练.使他们真正有能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画。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做孩子的朋友为什么有的家长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却最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就像用眼睛看物体,当物体离眼睛太近了,进入了“盲点”,反而看不清楚了。一个重点中学的尖子班开家长会,来的个个都是极为负责任的家长。其中有专家、...  相似文献   

9.
孩子天生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感,让他们学会和大自然对话,他们会感到其乐无穷的。从这点出发,我设计了三次说写训练,说说他们眼睛里的大自然,写写童话体裁的“豆腐干”作文,孩子们感到轻松、愉快,非常喜欢。一、妙语导入激趣教师每次说写训练前的导入语,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参与兴趣,是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交代任务”式、“下达命令”式、“强调重要性”式的导入语是孩子厌烦的,而且心理紧张,训练还未进行就感到困难重重,毫无兴趣可言,特别是当写作过程变得颇为费力,甚至令人迷惑不解时,孩子产生厌恶或逃避写…  相似文献   

10.
李芳生 《陕西教育》2010,(12):38-38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或“老师.我画不了.这太难画了”。即使有个别学生画了下来,但是。对他们自己画的也不满意。时间一长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没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11.
“画眼睛”是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他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对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艺术手法,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解:画人物要善于画眼睛;“画眼睛”不局限于画眼睛;画好眼睛,先要观察眼睛。要学会画“眼睛”先要学会观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的孩子已3岁多了,为了丰富孩子的语言,我经常与他交谈。您不妨这样试试: 一、多用比喻。一次,孩子拿着彩笔在纸上乱涂乱画,我顺手拿起一支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问他“你看,妈妈画的是什么?”“圆形”这个圆形像什么呢?”在我的暗示和引导下,他想出了一连串的答案:像月亮、太阳、皮球、饼、苹果……与孩子交谈多用比喻,不但能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支教的日子     
3月7日这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支教单位——永和小学。刚进办公室.一阵油菜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束束金黄色的油菜花。旁边还有一些孩子们画的画。画上有的写着:“罗老师,祝您‘三八’节快乐!”有的写着:“亲爱的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好妈妈!”农村里的孩子没有昂贵的礼物相送,没有精美的贺卡相赠,只有这到处可见的油菜花和一颗纯朴的心灵。望着这些特殊的礼物,读着孩子们稚嫩而朴实的话语。我的眼睛湿润了,感觉到晶莹的泪花马上就要夺眶而出。朦胧中,下乡支教前的点点滴滴,犹如记忆的影片,一幕幕的在大脑中放映起来。  相似文献   

14.
过度自尊容易导致变异心理路文举案例1某班一位女生八热情、活泼、能言善语.能歌善舞.是个要强的孩子。同学在哪一方面比她强,她都要记在一个本子上.还定下目标,×月×日要赶上或超过他们。目标实现了,就在本子上画一个"√",目标没实现,就画一个“×”。对自己...  相似文献   

15.
老师让两个学生画一幅画,画的主题是“母爱”。第一个学生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第二个学生先画了汹涌的海浪、陡峭的悬崖和狂暴的骤雨,然后在悬崖上画了一只鸟妈妈——她一边支起宽阔的翅膀挡着风雨,一边极投入极安详地喂着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二、漫画略赏 《望子“盛笼”》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乃人之常情。他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宁愿把孩子像“小鸟”一样锁在“鸟笼”里,自己亲手拿着钥匙,瞪着眼睛,在“笼”外站岗放哨,注视着孩子的一行一动。试问:被锁在“笼”内的孩子表面上服从了妈妈,然而,当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孩子创造力的 培养,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 1.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 2.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家长让三五个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名句片段,朗诵名诗是很常见的;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如假扮饭店.机场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得像,看谁想像力丰富。 3.放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是先由教师分析苹果的结构,并在黑板上作示范,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然后让孩子按步骤画;日本的孩子画苹果,是教师先擎一个苹果,孩子观察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是教师提一篮苹果,由孩子们任意拿一个自己照着画。由于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美国和日本的孩子画出的苹果却奇形怪状。  美日孩子画的苹果虽然很不像,但这正是孩子们自己摸索的结果,包含了他们的观察、思考、想象和创造。中国孩子画得最像,是由于输入了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只不…  相似文献   

19.
豆荚公主     
小明和小强放学后钻进王奶奶家的花园里去捉蜜蜂.看见王奶奶的外孙女小小正坐在台阶上画画。他们跑过去一看.小小正在一只豆荚皮上画一个小女孩.那小女孩有淡紫色的眼睛.两条黄黄的辫子。他们问:“你画的是什么呀?”小小说:“豆荚公主。你们塑料瓶里装的是什么呀?”他们举起瓶子给她看.说:“是蜜蜂,我们把它的翅膀扯掉了,这样它就飞不走了。”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