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解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和方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发生、变化和发展以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表现着人们精神生产和消费的社会联系,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究其实质是进行"阶级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追求目标、教育内容和实现方式上与以往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之我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既是阶级压迫的表现,又是维护阶级压迫的工具。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致力于人的解放的理想追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宗旨相一致。因此,应站在人的解放的高度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历史主体不是在阶级利益基础上必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偶然接合.社会的本质就是对抗,政治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本体论维度,其意义是构造一种异质化的去中心化的大众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了解政治现象的阶级背景和它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要始终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法。下面将政治常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政治现象列举如下。 一、用阶级的观点分析政治的科学含义。 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的科学含义,我们应当着重弄清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的政治,总是集中地体现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2.政治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  相似文献   

5.
内格里政治性地解读马克思,试图超越正统意义上的马克思,致力于主体性的确认和建构.传统马克思主义只关注历史过程的资本单维性,法兰克福学派仅仅将这一理论逻辑推向了极致,缺乏辩证的和政治的纬度,与之不同的是,后结构主义中的权力理论在根本上触及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历史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资本统治劳动的历史,而更应该是劳动反抗资本的历史,劳动也是历史主体,而且一直作为资本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着,终将控制资本,实现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拉克劳和齐泽克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拉克劳和齐泽克都提出了一种解放话语,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总体的辩证法.但二者对解放话语的理解却有着根本的差异.在拉克劳看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的是霸权逻辑,而在齐泽克看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总体实践则是激进行动.本文通过对拉克劳的霸权辩证法和齐泽克的行动辩证法的阐释和解读,试图指明二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乌托邦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视域中,共享是共同体这一存在方式的必然表现.阶级社会享受"共享"的最多群体是中间阶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只能由人民掌握的公共权力才能实现.体现共产主义优势的"共享"特性要充分利用资本.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既促进也阻碍"共享".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体系中,以往我们更关注的是"人类解放",而把"政治解放"普遍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范畴而忽略和排斥.然而,当我们今天反思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最需要注重的恰恰应该是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政治解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解放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探索.  相似文献   

9.
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此,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是一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西学东渐有着重要的联系,但由此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西学东渐的一部分,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来看,它是关于人类解放和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这和任何别的为着某一个阶级的理论和学说有着原则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阶级解放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一点显然不是“西学东渐”所能达及的。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它具有阶级性,并且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发展性。毛泽东的民主观属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位置举足重轻,本文以“物质”为例,阐明了科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当前高校哲学课教师应加强科学史内容在哲学教学中的融汇贯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ppraise the insights gained from Critical Race Theory (CRT) in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RT's relationship with Marxist discourse, which falls under two questions. One, how does CRT understand Marxist concepts, such as capital, which show up in the way CRT appropriates them?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Marxist concepts, such as historical classes, class-for-itself, are useful for race analysis as it sets parameters around the conceptual use of historical races and a race-for-itself. Two, how does CRT understand the role of capitalism, therefore shedding light on its position regarding the class problem? It is no doubt attentive to class power, but this is not the same as performing an immanent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s a result, within CRT class achieves a color whereby class becomes a variant of race, better known as classism. Race becomes the theory with class vocabulary superimposed on it. Last, I suggest areas where CRT could combine with Marxism in order to forge a Critical Raceclass Theor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性、阶级性、相对性等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核心理念来阐述民主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认识,最后阐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现实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国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当时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论争的结果,绝非共产党单面宣传的结果。在当时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以及中国是否需要阶级斗争的问题上。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但不同形式的讨论、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鉴别和斗争,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通过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报刊、组织工会运动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赵志浩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25-30,44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哲学论证的重点。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摆脱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下降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这个"实践"就是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政治实践。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只能作出这样的理解。这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阶级斗争学说曾在中国起到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巨大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以后的阶级斗争模式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十分固执的。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本质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一系列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其中包含了法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基础,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在当代中国,虽然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仍然具有普适性,因此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来考察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征,表现在阶级性和群众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国际性和民族性以及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与时俱进、创先争优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先进性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在制度、体制、管理上进行创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从影响其实效性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本身的性质,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三是教学体制与机制的不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