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次,我上《藤野先生》一课.讲到它的体裁时,我说,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一个同学马上反问:“老师。说它是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对呢?归根结蒂,它不是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腔复杂的爱国热情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现行散文分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婧 《中学教育》2004,(12):36-3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允许弟弟放风筝,当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粗暴地毁坏了。长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风筝》,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是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回忆兄弟之间的往事,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叙述的内容不但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而且还有鲁迅的自省。作为兄长的鲁迅,自省的是哥哥扼杀了弟弟儿童时的天性。作者把弟弟放风筝时的入迷情况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其主要目的是加重对剥夺儿童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同时痛感自己不准弟弟放风筝,并把弟弟迷恋风筝的表现当作笑柄,看作是  相似文献   

4.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偏重于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挖掘,却缺少对其叙事艺术的解析。例如就叙事视角而言,“叙事视角类型多变且运用独到”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征,探究这一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之说首见于《尚书·舜典》,说明诗歌创作源自情感抒发的需要.《诗经》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但先民们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在诗歌中印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痕迹,在抒情诗篇中也体现了叙事性特点,并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来表现事件的进展.主要方式为:在抒情中夹杂叙事;以回环复沓来表示事件的发展;以各章内容之不同来体现事件进程;以组诗形式来描述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 ,在对鲁迅小说进行的叙事研究中 ,存在着这样的看法 ,《示众》和《长明灯》属外聚焦或纯客观叙事。其实这两篇小说并不是纯粹的外聚焦 ,而是内聚焦、外聚焦乃至零聚焦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野草》中较为独特的一篇。偏重叙事的《风筝》之所以没有结集到《朝花夕拾》中,是因为它记录了鲁迅先生所经历的从灵魂的自剖、自虐到自救失败的一次痛苦的轮回。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当时鲁迅住在北京。远处浮动着的一二风筝,使“我”看到了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这又引起关于风筝的往事的回忆,并借此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风筝》通篇跳荡着一颗火热、纯净的诗心,充满着诗意浓郁的韵律。高尔基很喜欢写  相似文献   

10.
【内容解读】 《无法不对你残酷》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叙述的是作为姐姐的作者利用“残酷”的方法,使初到北京读书的弟弟快速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季节叙事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的时空控制机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设置了冬季叙事、夏季叙事与春季—秋季叙事三种季节叙事类型;鲁迅对季节叙事的选择和运用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指向,形成了冬—热、夏—冷与春秋—爱憎三种情感模式;透过鲁迅小说的情感模式,可以发现叙述者充满了孤独与绝望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素以怀疑、多疑、质疑、自我否定的特色和深沉悠远丰富的意境而发人深省。在完成这一系列独特的发挥时,鲁迅的叙事采用了风格相对统一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的多样的手法。而《孤独者》在叙事上则是独具风采的一篇。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风筝》是一柄“双刃剑”:既解剖了他人,也解剖了自己。鲁迅的《风筝》是一出悲喜剧:既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毀灭了给人看,又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开了给人看。这柄艺术的“双刃剑”纵横捭阖,所向披靡:解剖自己淋漓尽致,剖析他人亦入木三分。这出人生的悲喜剧匠心独运,神采四溢:既升华了艺术真善美的意境,又揭示了假丑恶的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了《风筝》的艺术个性。 “双刃剑”的个性,是《风筝》这篇散文最引入注目的艺术内容。它不仅尽显了鲁迅一贯的精神品格:解剖他人,也  相似文献   

14.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相似文献   

15.
蔡成德 《现代语文》2009,(10):103-104
本文从叙事学话语手段中的叙事体态与叙事语式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药》如何在艺术上既有效地节制绝望情感体现启蒙的取向,又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成功地蕴含于文中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场景”文体中采取了“叙事者=人物”的叙事体态和在第三人称小说中采取了将场面的直观描写纳入叙述者的判断与陈述,从而实现间而不隔,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17.
《风筝》是一篇激情洋溢的美文 ,它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无论从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的表述 ,还是抒写儿童天真活泼情感 ;或是写“我”糟蹋弟弟粗暴傲慢情态 ;或是写“我”看了一部外国书后 ,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后自己深感内疚、自责、沉重的心情 ;抑或是抒发兄弟的手足之情 ;或是表达了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愤慨之情 ,无不感情激荡 ,丝丝入扣。更妙的是作者让文中奔泻的各种感情进行“碰撞” ,更溅射出艺术美的璀璨的浪花 ,让人回味无穷。一、儿童天真活泼真情的描写故…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对其中《奔月》一篇的叙事顺序、叙事视角和重复意象进行分析,探讨鲁迅是如何通过他精致的叙事技巧来展示小说主题的。本文认为,仅从叙事的层面看,鲁迅的小说已经不同于传统小说,而成为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20.
《风筝》追忆的是童年时期压制小兄弟放风筝,后又深感后悔、悲哀的故事,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散文诗。文章表现的是一种怀念、追悔的迷惘与感伤,凸露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的窗口。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名作,仍能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执拗奇崛的永远沉重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