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秘妙就语文文本而言就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隐藏着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意的独到之处。这些言语的秘妙之处,只有细心阅读品味的人才能够发现。本文主要从如何探寻言语秘妙,实现由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华丽转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此次磨课,我深刻体悟找准文章语言的秘妙、巧悟言语的秘妙、活教言语秘妙,将课堂理念落实并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处理,才是理念光环折射整个课堂的关键之处。注重细节,我们的课堂就会熠熠生辉,焕发生命的光泽。  相似文献   

4.
正一、解读,探寻言语秘妙《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诗人陈醉云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构思精巧、语言朴实,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恬静、闲适和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言语秘妙"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下阅读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可以给阅读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第一招:"漏"在阅读教学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作者特别的言语秘妙,假如教师直接把这种秘妙告诉学生,这种秘妙之处就会显得直白无趣,引不起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文本表达的情感意蕴,捕捉文本的秘妙,品味文字之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言语结构,引导学生从言语的结构形式上品读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圆融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朗读中,在"读"与"写"的有机融合中,引领学生去发现言语的秘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写得生动形象,怎样做到准确具体,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圆融语文花开香满园.  相似文献   

8.
"言语发现——表现"式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能力为目标。诵读、比较等策略可帮助学生发现言语秘妙,想象补白、文本变形等策略能引领学生展现言语智慧。遵循文体特征、紧扣文本个性、服务学情需求、评估迁移价值,是"言语发现——表现"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言语发现与言语表现关系微妙:言语发现并不一定指向言语表现,言语表现并不一定紧跟言语发现,言语表现可以有效助推言语发现。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高年段更应关注语言的表达,从文质兼美的例文中探寻言语表达的秘妙,汲取言语表达的智慧。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从作品中感悟到言语表达的秘妙之处,也就是不仅了解到文章是怎么写的,而且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然而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显得空洞生硬,教师备课心中有数,而学生却无从张口。这就需要转化一下,给学生铺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成为文本表达秘妙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夹竹桃》一文时,笔者尝试运用比较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真正领悟了文本"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的表达秘妙。这样的比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能,凸显了语文教学"意图本位"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社会生活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承载母语文化和情义价值的媒介和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决不能停留在内容、含义的层面上,而需要引领学生不断探寻言语形式的内在秘妙,在感知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与文本的内容、情感、主题相得益彰,促使语文教学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本教材中蕴含的言语秘妙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整体性思维,关注细致性思维,运用联系性思维,引领学生体味、感悟文本语言,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很多看似寻常的文本往往内隐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可在字词符号、句段形式、文本结构中开展"陌生化"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理性品味,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妙所在,在获得新奇愉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活动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秘妙”,也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文字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语言,全方位、多渠道地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认识、感知、揣摩,学会言语表达的秘妙。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29):42-43
针对语文课堂过多注重内容感知理解,忽视文本言语形式探究这一问题,作者实践重组文本,用群文的形式教写作,引领学生在群文的比较、探究和赏读中发现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力求将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语文意识?有人认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就是语文意识.关于这个话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①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种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这是长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所形成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说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其实,确切地说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读是基础,写是提高。教学《牧童与画家》一文,要打通"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做到教前找点、读中学法、迁移运用,让学生沉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言语内涵和表达秘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读写结合的效能,让学生读得到位、写得精彩。  相似文献   

19.
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语言文字运用"有知晓,无认识;有印象,无体验。一线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实施者与执行者,却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令人担忧。教师应当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经脉",将"语言文字运用"真正地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实践表明,文体是打开文本"言语秘妙"的一个关键,"文体顺应"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叙事性文本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教学叙事性文本,教师要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表达秘妙,学习表达技法和写作方法,上出记叙性文体的独有特点,从而提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