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树凝眸     
随意地伫立于大地上的任何一处,目光所及,你总能捕捉到树的风姿。悬岩边的树“似乎即将跌人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橡树与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玉树临风”既是树的伟岸,又是人的俊朗,与树凝眸,默默的品读里,你的思绪不知不觉会甜蜜很多。  相似文献   

2.
3.
与痛苦对话     
张铎 《华章》2011,(7):35-35
趴在桌上对着一大堆题目发呆,痛苦就在这时坐到了我身边,风吹动着她的粉红纱巾,她的脸若隐若现。“我并不盼你来。”我懒懒地说。“该来的躲不掉,不该来的盼不到,更何况我一直存在于你身体里和内心深处。谈谈我吧,在你看来。”她走到窗前,望着窗外。  相似文献   

4.
《祝福》最早最深地触及了旧中国一个农妇的内心世界。鲁迅着力揭示的祥林嫂之痛苦 ,并不是以“偶然”为支点 ;祥林嫂的痛苦是精神痛苦 ,是相对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 ;它恒久而深广  相似文献   

5.
广西来宾诗人罗勋的诗集《痛苦之门》写出了诗人的痛苦体验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思索。在倒立的思想中执着于自我灵魂的解剖,拷问生命存在的意义,既写出了残酷的现实对人们思想的肢解,也写出了一个孤独地执着于堂·吉坷德式理想信念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6.
课文《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相似文献   

7.
《行道树》、《白兔和月亮》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两篇课文。两篇文章虽短,但涵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汪振德 《教书育人》2005,(10):56-56
据《扬子晚报》2004年8月5日报道:南京首家“发泄吧”近日在丹凤街开业。该发泄吧设有一个密封的房间,里面布置着音响及一些人和动物的充气模型,还有一个仿真橡皮人,发泄者可以拳打脚踢或砸摔模型及道具,音响同时模仿出求饶或痛苦的声音。“发泄吧”开业3天来,已有不少人来这里“发泄”。  相似文献   

10.
周广告 《初中生》2007,(7):106-106
这些天,我非常痛苦,对爸爸妈妈的意见很多,要我当面去提,可又有些说不出口,也就只能用文字来表达了。  相似文献   

11.
痛苦的意义——论痛苦教育与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辉 《高教论坛》2006,(4):137-140
痛苦是生命的必然和本质,它是人在寻求人性的丰满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精神产品,因而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1)有效实现美育本质;(2)成就自由丰富的审美主体;(3)发挥当代美育的人文导向功能的重要手段。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痛苦教育的实施应采用:(1)正确认识悲剧人生观;(2)培养理性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3)体验和创立痛苦的审美培养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2.
“荆棘”是西方文学作品与宗教传说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荆棘”象征着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通常使人联想到肉体的痛苦,但它也会与精神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灵魂与肉体的交锋。  相似文献   

13.
痛苦的根源     
魏克 《高中生》2011,(12):23-23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相似文献   

14.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见过半个宇宙. 人们通常总是渴望幸福。渴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面对灾难和痛苦.则是避之唯恐不及。而爱默森的这句话,却不但提示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痛苦。而且把感知人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荔枝蜜》终于在众议纷纭中退出了初语课本,随后出现了张晓风的《行道树》。我之所以要把这两篇文章相提并论,是因为觉得这两篇文章貌离神合,形虽不似神却太似。如果我们不能认同《荔枝蜜》的主题,我们同样也会质疑《行道树》。  相似文献   

17.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取了苏轼的《后赤壁赋》一文,在注释①中编者说本文“表现的是一种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好多赏析文章也是这种观点。果真如此吗?对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心隋,其中大家都不想去体验的或许就是痛苦。我认为,苦口的食物对身体有益,而痛苦则对精神有益。没有痛苦,或许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庆乙是辽宁的一位盲诗人,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另外13个人一起,参加了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会议期间,安排一天时间参观黄山,庆乙坚持要去,我们都为他担心,高且陡的黄山,他这个盲人,怎么上啊?虽然他带了弟弟来,但我们还是不放心。最后庆乙还是上了,他弟弟扶着他,他bb我们所有人都认真地爬,光明顶他去了,莲花峰他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