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2.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4.
懒惰的报复     
“咔吧”一声响,邵宇“哎哟”着,两手拉住裤子赶紧蹲下。“怎么啦?”女同学们赶紧发问。原来邵宇正帮着他们班的女同学撑皮筋呢。“裤子,我的裤子扣掉啦。”邵宇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科技课的材料里正好有针线,缝上去不就得了吗?”“就是,就是。”女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邵宇仍旧蹲着。“起来呀,回班去吧。”丽达说着就去拉他。“别拉,我自己会回去的。”邵宇说着开始蹲着往前一步一步地蹭。 下课了,邵宇拿出了针线,然后开始发呆。“快缝呀,我们还等着你呢。”丽达着急地说。“我……我哪会缝呀!”邵宇满脸委屈。“老师…  相似文献   

5.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6.
感谢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语言文化和丰富的文字词汇,尤其是词句的优化组合,一经最佳搭配,便可产生“增加值”。诸如“坚决贯彻”、“务必落实”、“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动真碰硬””、“从严要求”等等,时下的问题是“坚决了、深入了没有 ?认真了、碰硬了没有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没有 ?”等等等等。   时下的许多事情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常常只落在“舌”处,比如廉洁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等等,各种学习参加着,心得笔记也写着,有关的文件签阅着,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人也曾在会上经常“号召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柏拉特罗夏天具有标志性的景物:“咬伤”动物的虻,松树间“逡巡”“躲着”的蝉,多沙的风景,“开着朦胧的巨大的花”的各色玫瑰,雾霭,陌生的鸟,“光顾橘子”的长尾凫,故乡的人们则“隧慢地吃着”“清甜的瓜”……文章热情歌颂了故乡夏天的美好、富饶,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情境教学,我们教育人并不陌生。特级教师李吉林历经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了“情境课堂”。走进“情境课堂”,这儿洋溢着“美”、荡漾着“情”、贯穿着“思”,孩子们去感受、体验、想象、操作、表达、展示、创造,享受着童年学习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较强、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育的高端发展。然而,当下的中国教师却承担着种种沉重负担,忍受着种种巨大压力,遭受着种种严重“病痛”,步履维艰地爬行着,艰难痛苦地支撑着,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烦并坚持着”、“痛并幸福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会“累”、“烦”、“痛”?“累”、“烦”、“痛”在何处?  相似文献   

12.
记忆糖果     
上课了,老师来了,“今天我们学习想象作文。”说着,老师便在黑板上写着。“哎,又是作文,烦死了。”我正觉得没劲,忽然发现同桌戴冬冬正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偷偷地吃着。我小声地对他说:“戴冬冬,给我吃点吧!别小气啊!”“不给!”“好啊你,不给,不给我就告诉老师!”我威胁他说。“别别别!给你就是了!”他接着说,“你可知道这是什么糖果吗?”“不知道。”“这是记忆糖果,你看这上面写着‘记忆糖果,语文数学第九册’,只要你吃了它,书上的知识就都记住了!”我笑了一声:“你吹牛,天下哪有这种糖啊!”于是我拿着书试了…  相似文献   

13.
    
鲁迅 《学语文》2010,(6):1-1
“知了”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着; “知了”叫了,刻刻心头记着。 太阳去了,“知了”住了,——还没有见他, 待打门叫他,——锈铁链子系着。  相似文献   

14.
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5.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控工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时体”主体通过助词“了”、“着”、“过”来表现,分别表动作完成、持续与经历;除此之外,控工汉语中还有几个特殊的时体助词“却”,“取”、“将”、“只”也常见,不可忽视,用法也与“了”、“着”、“过”类似。汉译英时应根据它们的语法功能衣语镜的不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三点导读     
正如诗中所言,本诗也恰如“一声长叹”! 摆渡者“一辈子了”就这样“屈伸”着胳膊,日复一日重复着这单调的劳作,迎送着那来来往往的过客,将他们从此卑渡到彼岸。日月无情,风霜催人,“缓缓移动的风景”在悄悄变化,摆渡者额上也添上了道道皱纹,但是,“船是没有岸的”,摆渡者便也只能在此岸彼岸间劳作、轮回。  相似文献   

18.
语法知识问答秦明初一册七为什么要把“时态助词”改称“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三个助词,《暂拟系统》叫做“时态助词”,而《语法提要》却改称为“动态助词”。这一改动是有道理的。因为,“着”“了”“过”表示的并不是时间的变化,而是动作、行为的进行或...  相似文献   

19.
春节前夕,许多银行柜台前多了一道风景:大多数长辈排队兑换新钱,为“小字辈”们准备“压岁钱”;授受“压岁钱”的一幕幕更是令人反复回想,久久难忘。双方的心境极其愉悦:“给”者拿出崭新的人民币,体验着慷慨大度的体面与风光,“收”者笑容可掬地点头致谢,享受着被关爱的满足与幸福,双方交融着浓浓的情意,尽享着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20.
曾在日复一日的“传道授业”中,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成为一个匆匆的行者,不再与书为伴,生活失去了诗意与激情,变得心浮气躁。走进书里,感受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体验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失意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领略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气概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胸怀。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阳光、雨露,生命得到舒展,生活为之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