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但由于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不足,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道德教育或政治教育。甚至有些教师把德育理解为政治课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德育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不是一种品德的养成。当然德育也不仅是学校德育,按其发生的场所还包括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是按学生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德育形式来划分的。而学校德育教育是德育养成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加凸显德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怎样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入耳、入脑和入心呢?近来读民国时期教材,发现其中有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德育仍有借鉴意义。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下民国老教材对德育的启示。一、爱国教育要言之有物时下德育往往倾向于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组成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德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团组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它在学校整体教育中居主导和先行的地位。德育的途径有:课堂教育、党团组织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等。那么,是否通过这些德育途径,实施这些德育内容后,就产生了德育效果呢?在现实过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狭义德育单指道德品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广义德育,即"是把本学科内蕴涵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就教学德育的本质而言,  相似文献   

5.
车广吉  车放 《辅导员》2009,(14):87-87
德育隶属于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那么,德育自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德育,都包含着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透视德育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冯仰生 《江苏高教》2017,(11):104-10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校无不高度重视德育。其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德育模式和方法包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校内外的多种实践活动、注重"无意识"的隐性教育等。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经验,我国高校应加强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适切性与递进性。  相似文献   

7.
基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感受性实践教学环节,有其独有的特点。而德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也有其特定含义、显要特征以及重要作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学界对德育基地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日趋丰富,涵盖德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主要类型、德育基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功能、德育基地教育的不足之处与主要局限、德育基地教育的有效发挥与实施途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校无不高度重视德育。其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德育模式和方法包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校内外的多种实践活动、注重"无意识"的隐性教育等。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经验,我国高校应加强德育内容的层次性、适切性与递进性。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召唤我们要对德育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要对现行德育进行反思.德育是什么?它与知识教育有何不同?有魅力的德育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情感教育在德育中有何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现行德育低靡的归因进行分析及具体解决方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0.
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努力,德育学科已经开始形成以德育原理为核心的学科群了。作为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它的分化轨道类似它所隶属的教育学科:横向分化有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以及按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分化的大学德育、青少年德育、幼儿德育等,纵向分化有德育哲学(尚在创建中)、德育工  相似文献   

11.
一、德育在高校应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影响,侧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所概括的那样:“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纵观中外古今的教育发展历史,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的阶级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德育上。正是德育的这种特殊功能,各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以及他们的思想家、教育家总是主张把德育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2.
论美的德育     
一、美育和德育的协同是教育的内在需要1.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内容。原国家教委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指出:要开展“良好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的教育”,要“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等等。这些就明确指出了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和途径上的相通相融,进一步明确了用两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2.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目标。即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主要标准,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塑造其理想人格。3.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发展历程。二、美育、德育协同实施的主要途径1.以德导美。审美教育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德育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传统文化与德育、家庭道德教育、德育资源开发、留守儿童教育、民族宗教对德育影响、民族教育德育理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犯罪、民族认同等前沿与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反思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的关注点,对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德育研究,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有用之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德育不同于语文、数学这样的学科教育,德育有其特殊性,而且德育也是比学科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德育也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规范教育有其社会作用和个体作用。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强调社会规范教育是由德育和德育课程的本质决定的。建立以社会规范为核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使德育课程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使德育课程体系具有贯通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德育?从字源上分析:“德”,心地正直,人人为之;“育”,养子使作善也.在古代,“教育”一词主要是指德育.现在,德育就是学校中主要以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实际上,德育是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的总和,广义的德育应包括政治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个性心理素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一切教育活动.再者,德育从内涵上分析,即道德教育;从外延上分析:①政治态度,②思想观念,③个性心理品质,④世界观,⑤自我教育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成学校基本任务的根本保证,并居于首位,它与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有密切联系,德育寓于智、体、美、劳诸育之中,德育有赖于各种知识作载体来使之实现,锻炼身体需要动力、意志力和纪律性,德育同样含有浓厚的美学因素,所以离开智体美劳的德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德育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其自身的素质、教育环境的影响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实现的。正确认识环境对思想品德的影响,根据教育目标创设或优化教育环境,使德育环境化,即:把我们的教育意志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使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环境的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方法,即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与途径。德育方法是受德育的内容和任务所制约,但又直接关系到德育任务和内容的实现。科学的德育方法总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确定的。方法不当,即使有一个善良的愿望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甚至产生反作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德育同当时的教育发展状况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要想把握研究生德育就一定要对研究生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分析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德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送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电化教育的特性科学地运用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带来德育形式与方法的革新,给德育发展与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推动德育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德育应科学、合理、充分地运用电化教育开放性、超越性、直观性的特点,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以电视为载体,以其声像合一、生动形象的特点加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