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2)能力目标: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2.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的成因3.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  相似文献   

2.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三圈环流"是"大气"一章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全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知识。由于没有必要的立体几何和物理知识做基础,学生对空气的受力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  相似文献   

4.
郑浩 《教学月刊》2014,(4):51-53
正"三圈环流"是自然地理中的经典内容,是后续学习内容——季风环流和气候的重要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三圈环流"也是学习的难点。笔者历年教授这部分内容时,都发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在"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供同行参考。一、重视必要的知识铺垫1.分清近地面和高空,明白等压线与纬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冬 《地理教育》2013,(Z1):35-35
<正>一、教学前——如何有效备课1.备目标——领会新课改教学目标"上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地理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要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这样,根据目标进行教学,不必  相似文献   

7.
赵立贵 《地理教育》2013,(Z1):116-116
<正>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气压带与风带──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立体图形在大脑中不断呈现,同时要理解地球自转如何引起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带领学生学习。首先,给出一组水平运动示意图,根据地转偏向力,让学生画出水平运动气流的偏转方向(图1)。再让学生在立体图上画水平运动气流的偏转方向(图2)。图形均以北半球为例,图中长箭头是水平运动气  相似文献   

8.
<正>《三圈环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的知识点集中体现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能否理解并运用三圈环流模式图,关系着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的学习。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械地死记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无法理解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习题训练时,错误率较高。鉴于《三圈环流》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笔者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得出应该关注的教学细节,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材上册“大气环境”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全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要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很多同学都觉得它是地理学科中继“地球运动”后又一个非常难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难点呢?如果将其分解为6个小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自然就会化难为易。1.两个必要的铺垫第一,掌握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为理解“地跨赤道到北极的半球热力环流”打好基础。第二,两支相对运动的气流相遇后的运动方向是,近地面的气流相遇后空气将会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低压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 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了解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的概念。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重点 )。2 能力目标 :通过绘制和分析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式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培养理解地理事物和规律三维立体空间概念的能力 (难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课后自主实验 ,培养…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总是理解不透彻,以致于遇到问题时便深感头疼。为此,笔者特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以对大家有些帮助。一、弄清三圈环流的成因、过程和影响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我们以北半球的低纬环流为例:低纬环流是由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造成的。赤道地区纬度最低,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在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如图A所示);暖空气上升至高空后,一部分向北极上空流动,一部分向南极上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球大气环流图是新版高中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中的第一幅图,既非常有趣又非常重要,掌握好此图,便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打下了基础,该图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对它精心设计,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前在讲授这节课时 ,常把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不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前后衔接 ,是一体的。我在讲这节课时 ,为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有助于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境,激发主动 现代地理教学方法要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三圈环流”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何让学生获取、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马纬度”的故事:古代,没有轮船,航海家和商人,靠风的推力,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大气一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吸收知识,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尝试按大气运动一常见天气系统一三圈环流一世界气候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教材进行重组,打乱顺序把三圈环流与常见天气系统互换,将锋面系统的教学提前到三圈环流前面讲。让思路更清晰,过渡更自然。知识之间联系更紧密。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往往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薄弱,产生很多错误.例如,图示的正方体AC′M和N分别是棱A′B′和BB′上的点,有些学生以为直线MN与直线A′D′或BC相交,这是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的典型表现,表面看来,在立体图上,直线MN似乎与A′D′或 BC相交,实际上立体图只是一种示意而已,真正的图形是依靠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多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去理解,在应用中逐渐构建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在应用中掌握。文章以"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提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环节,即感知、理解、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三圈环流”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从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它是学习全球气候知识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大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留给师生的空间很大,如何处理好这个知识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笔者一般采用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而后教师边讲边两,完成“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见图1)。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读图1,归纳以下几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中,有一部分关于厄尔尼诺事件的补充性介绍内容,鉴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规律,若结合气候与气象要素(环流、气压、温度、水位等)多方面详细分析环流变异与异常气候。则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