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并不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因为木兰并不是一位英雄。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木兰所参加的这场战争就是北魏主动向柔然部落发动的,谈不上正义不正义。‘当然,木兰在战争中以女儿之身立下卓著战功确实令人佩服,但这并不能说明她就是一位英雄。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深度感受木兰的女英雄形象.从诗歌创作倾向看,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这是木兰是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是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抓住了这个“女”字,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此诗的繁简之妙历来受人夸赞,笔者认为:此诗繁简的中心是紧紧围绕“木兰原本女儿身”这一点展开的。《木兰诗》开篇就反复渲染木兰心中的焦虑,这是全诗第一处繁笔铺叙。木兰的焦虑无非是从军帖上有老父之名,而老父年迈,无力从军,自己又无长兄可以代父从军。这就为全诗叙写木兰以女儿身代父从军埋下了伏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处的繁笔叙写为的是突出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木兰在为此作着充分的准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乐府双壁”之一,《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与英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接连改编为电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既然是“英雄”,定有其伟大之处。从逻辑上讲,正如老舍在散文《母亲》中所言,“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结合当下美学上的概念“英雄”,及叙写“英雄”的写作手法与模型“英雄之旅”,  相似文献   

6.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织机的声音,一种解释是叹息的声音,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先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单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头两句,似乎可说是织机的声音。可是,紧接着读三、四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指出是木兰在叹息。如果“唧唧复唧唧”是织机的声音,那为什么“不闻机杼”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7.
闲暇无事,习惯爱向同村的学生们借本书看,自然又看一遍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诗词七首」中编选的《木兰诗》,猛然对「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两句生出点疑窦。按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两句,推出木兰应该是长女,因为古时候对姊有称兄的,长兄不特专指男性,亦包含女性;木兰有弟妹各一人,诗中的「阿姊闻妹来」应改为「阿妹闻姊还」。否则的话,按百战未死的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千年以来,传颂不衰。这种永久的魅力固然是因其塑造的那个令人喜欢的女英雄,以及这种塑造之中张扬的那种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强大冲击力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浓郁的伦理意义也是使其魅力非凡的重要原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加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下了便把木兰推到了战争的巨大背景之下,并且使之陷入无法回避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义务、侍养父母与报效国家,个人幸福与社会稷安全的矛盾冲突中,而这种复杂的生活层面的冲突折射于伦理层面,便表现为忠与孝、齐与平、义与情等伦理价值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如此激烈的冲突让一个柔弱的农家女子去承担,未免太有些悲壮了。“不闻机抒声,唯闻女叹息”这种叹息、沉思正反映了木兰那痛苦决择的心理过程。但她最终作出了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种选择既是尽孝的意愿,更是尽忠的宣言。  相似文献   

10.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解作“织布声”,诗的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紧密相应,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木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天天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不闻机杼声,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12.
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是助词,无实际意义,加在称呼之前,表示亲切。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称呼父亲为“阿爸”(如四川)、“阿爹”(如浙江)的。“阿”作为词头,在汉代就出现了。它先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后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叫爷爷为“阿翁”、母亲为“阿母”、兄长为“阿兄”、姐姐为“阿姊”等。这里的“阿爷”是指木兰的父亲,翻译时用“父亲”一词即可,“阿”字无须翻译。“大儿”,课本及各种选本都未加注释,也许人们认为它是人所共知的,用不着赘言。按常理来说,“大儿”是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爷”——木兰的父亲肯  相似文献   

13.
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课本注释:〔郭〕外城。这种注释是不够妥当的。就诗推理,木兰的父母不是从内城走到外城去迎接女  相似文献   

14.
学完《木兰诗》后,由学生自由发问。马龙同学突然问道:从“阿姊闻妹来”一句来看,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不出征?  相似文献   

15.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曹熙《〈木兰辞〉新考》一文。作者结合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鲜卑石室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33年)的石刻祝文,参照有关史料,考证木兰确有其人。《木兰诗》是木兰亲自写的。文章说,木兰,正写作穆兰,鲜卑族人,随父在河套定居。公元429年可汗又大点兵,即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珪发动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据通鉴记载,拓跋部先世酋长称可汗,对皇祖称先可汗。其时,木兰的父亲已老,不能出征,家中又无长丁,木兰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争进行了十二年。木兰在黑山头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边防重镇报到,当通信传令兵。“万里赴戎…  相似文献   

16.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整首叙事诗主要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过程,艰辛的征战生活和凯旋回家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的三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互文修辞句。分析这些互文句,有利于理解木兰的形象。木兰在“点兵”“军书”“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从小的方面说,木兰是孝女,能够体贴年迈的“阿爷”,主动承担起“从军”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说,…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侯。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木兰无疑是个“当户织”的劳动姑娘,但她更是一个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她不顾战争的危险性和乔装被识破后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和世人不容的眼光,毅然代父从征,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更有一种孝顺的精神隐含其中。木兰既是一个现实社会中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又是人民心中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9.
对十七年文学而言,英雄人物是时代与文学的共同选择。对英雄的政治化简单理解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英雄焦虑”现象,英雄的构成被定性为阶级属性的载体,不仅体现在战争英雄的身上,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英雄身上。这种对非英雄化的排斥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它导致了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人”的真实性的萎缩。那些突破荚雄的创作尝试,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在另一角度强化了十七年文学中遍地英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20.
学完《木兰诗》后,由学生自由发问。马龙同学突然问道:从“阿姊闻妹来”一句来看,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不出征?我一点“预设”也没有,就把球抛给了学生:“这一问题太有创意了,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人能自己发现这一问题,老师都答不出来了,请同学们帮帮忙。”……生:她姐姐可能是个残疾人。生:她姐姐当时可能不在家。生:她姐姐当时可能病了,不能出征。生:她姐姐是个胆小鬼,不敢当兵打仗。……见再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我急忙打住: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仅仅是“可能”,试想一想,木兰有一个姐姐和木兰没有姐姐,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