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一些頑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之际,直言不讳地宣扬“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的观点,严重腐蚀和毒害了青年一代的思想。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批驳“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于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地批判“自私普遍规律论”无助于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提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其本质是自私的”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对推动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实现依法治国都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唯物史观,从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出发分析人的本质和人性,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个人利益观与人性自私论的根本区别:分析了人性自私论的理论失误,指出"经济人假设"的本质是资本的人格化,阐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个人利益观.文章认为,决不能以人性自私"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指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不是研究抽象的“类本质”,而是研究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私动力论”似乎成了“时髦”理论,这无疑是人的本质的倒退.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问题,抵制“自私动力论”对学生的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消除人的本质自私的影响 ,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消除大学生心中的“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偏颇 ,从而更好的理解和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围绕这一教学目标 ,我对这堂课做了如下设计。一、课前的精心准备教了多年“思想道德修养”课 ,以往每次讲“人的本质”这一话题时总感觉到学生没有什么反应 ,尤其希望他们接受“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这样一个观点时 ,只见有那么多的同学或摇头叹息或沉默无语 ,让人感觉到单纯的理论说教的苍白。又要上这样一堂课 ,如…  相似文献   

6.
《自私的德性》集中体现了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之一的安·兰德的思想。它宣传的是个人主义、理性利己主义道德观,安·兰德本人称之为客观主义伦理学,其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赞美自私的“德性”。这种自私的“德性”是建立在她所谓的“理性”基础之上的。本文认为,她所说的“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所谓自私的“德性”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苔丝和亚雷 (Alec)之间的对抗关系 ;一条是苔丝和安吉尔·克莱 (Angel Clare)之间的爱情关系。在第一条线索中 ,苔丝不幸被亚雷糟蹋 ;在第二条线索中 ,安吉尔在新婚之夜听完苔丝的不幸遭遇后 ,离开苔丝 ,出走巴西。关于安吉尔离开苔丝的原因 ,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出于安吉尔“自私的本质”的“遗弃”,对此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 ,仅仅用“自私的本质”的“遗弃”来说明安吉尔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极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既失之偏颇又有失公平。下面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安吉尔复杂的…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本体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人摆在核心地位:从价值论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管理学上理解,“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探寻科学高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探索“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认为,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基础;社会制度的创新是实践“以人为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理论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只有实现爱欲的彻底解放,才能建设非压抑性文明;马尔库塞提出了“爱欲解放论”,标志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构建的完成;马尔库塞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以谋求人的解放,对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幸福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目标的 ,要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一、摒弃个人主义的自我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自我观极力渲染抽象、唯心的“自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认为“自我”是人的意识的支柱 ,断言它是先天的 ,是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我观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出发 ,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由的 ;认为“我的个人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 ,此外没有任何东西给我提供这种或那种价值”;认为 ,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核心。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可以通过其著名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命题予以概括和阐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命题有着丰富的理论蕴涵,相较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有着巨大的进步。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所确立的自然唯物主义立场和哲学的人本学转向使其哲学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费尔巴哈毕竞没有彻底走出旧哲学的窠臼,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最终是由马克思(及其战友恩格斯)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种初始形态”。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国寥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超越以往人本主义的抽象性、虚幻性,科学地指出了实现人文关怀的现实途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最新表达。  相似文献   

16.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韩国著名学者丁若镛(1762-1836)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的“仁学观”认为:孝者“仁之本”;仁者“人伦之成德”;仁者“行事”而后成之“人德”;仁的终极根源在天,而天赋予人以自主性。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浅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不起的盖茨比》揭批了战后美国拜金主义思潮下虚伪、冷漠、自私的人性本质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 ,语言诙谐生动 ,运用了“双重视野”、“空白之美”等表现手法 ,充分展现了作品思想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本质不只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应是“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资本论》等诸多经典著作中均有明确论证。对此,拙稿已作介绍,不再重复①。本文拟遵循小平同志概括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对理解人的本质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必须指出,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明显,认为人的本质只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与"历史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马恩的悲剧观没有普遍性,这是不妥的。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体现的是真、善、美。因此,一切“历史的必然要求”说到底就是“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作为悲剧的美学特征,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对于一切悲剧文学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