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2.
魏微的中篇小说《化妆》,展示了女主人公许嘉丽由于自我身份的缺失及认同的危机,迷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自律与道义担当,在现代都市物欲与情感生活中的迷惘、痛苦与挣扎。嘉丽内心多疑、庸俗与变化无常的情绪,使她真正体味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黑夜。  相似文献   

3.
《阿凡达》是超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通过现代多维空间场景转换技术,展现了主人公杰克在两种不同社会文化冲突中不断挣扎和自我反省,最终重新确立自己身份的过程,揭示了民族中心主义是文化对立的根源,人类只有正确对待民族中心主义,树立跨文化意识,抛开固有偏见,平等对待"他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多元文化共存。  相似文献   

4.
深化新课程改革,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依赖于教师主动地行动和真实地发声,而自愿的能动行为离不开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在新课程实施上,依次表现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层次,深化新课程实施,应明晰教师身份存在的根本,在新课程实施纵深行进中帮助和支持教师,关注教师生存境况,考量教师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5.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以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玛丽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与建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玛丽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化,阐述她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并挖掘这种认同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7.
建构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角色由以往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变革主体的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觉醒与认同是一个核心因素。但是,近十年来,教师在教育变革中存在种种不适,甚至畏惧教育变革,自我认同未被唤醒或者迷失。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通过对内用力的自我修炼与对外表达的叙事研究来建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同已经成为现代性语境中的根本问题。《秦尼巴克》描绘了一个社会构成复杂的“异”时空。在这样一个边疆“异”时空中,锡伯族戍边移民的自我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黑暗腐朽的中央政府,锡伯族移民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同,基于此,锡伯族移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也很薄弱。而对生活在边疆的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表现出对中国边疆的某种程度的认同。《秦尼巴克》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认识多元化语境下自我认同复杂性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1.
在王安忆小说的负心情变母题里,痴情女性以受虐来认同男权文化,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本文从这一母题出发,提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建构自我身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套层结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白蛇前世今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它不仪对人妖划分和阶级斗争的本质主义身份定位提出了质疑,还是一部探讨全球性的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杨松 《文教资料》2013,(6):9-11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了彼得.凯里的作品《他的非法自我》。并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迷失、找寻和回归,体现了彼得.凯里对暴力民主革命的思考,以及他的理想社会观,反映了小说创作所体现的对人类前途的关注,凸显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  相似文献   

15.
对约翰在宗教世界里自我寻求和身份重建进行分析,探讨了约翰身份分裂的深层原因以及宗教在约翰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指出只有在宗教中约翰才能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人的成长历程,探讨了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完整的存在,实现人类大同,必须尊重、牢记、见证并传播自身价值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继承发扬个体的文化身份。这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完整的精神自由,超越个人与种族的自爱与自恋,插上思想的翅膀,实现全人类的飞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远山淡影》中,回忆叙述中叙述者的自我分裂是造成小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的分裂代表日本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作为移民的叙述者在文化隔阂下对本土民族身份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是自我分裂的原因,也是自我救赎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文学奖众多的获奖小说中,陈世旭的《镇长之死》以它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小镇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风貌,揭示出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并用它独树一帜的荒诞幽默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悲哀。镇长这个主人公的善良品质,终究被淹没在历史的无情里,这不得不让人们去思考政治与人性之间的残酷联系,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