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勇 《辽宁教育》2013,(8):24-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4,(29):85-87
行知,行是知之始;知行,知是行知成。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名字中就深刻体现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精华。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随处可见。作者试将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运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改变传统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总结出来的,此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同时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探索"教学做合一"实施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正确地在课堂教学层面,发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优势,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践,即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中的"做",因此本文在明确"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教学做合一"视域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建构,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6.
郏文娟 《考试周刊》2014,(29):32-33
<正>自从接触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后,我一直深感佩服,尤其对他的生活教育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更是推崇之至。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必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我在语文教育中一直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摸索积累,认为要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切实融汇到语文教育中,就必须从"教学生学会问"和"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核心是"做",前提手与动脑相结合。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季斌 《生活教育》2008,(2):56-56
"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陶行知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我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把重点放在引导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实际水平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营养;社会即学校启示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中,"做"是中心;将"教学做合一"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的突破口,理应也在一个"做"上."教学做合一"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具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将"教学做合一"与研究性学习加以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了"创造性"地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将两者整合正是最大限度培养、提高、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最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为了推进乡村教育运动,培养合格乡村教师而提出的,强调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与我国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政策精神暗合,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师范生教学实习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议:在教学实习中,需要师范生把自己以往"学"和当下的"做""合一",把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一",还要把学生现在的"学"与学生将来的"做""合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在接受、实践、批判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直接源头,历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做合一"理论发端于1919年,产生于1922年,成名于1925年,充实于1927年及以后。"教学做合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开创了教育"由死变活"、"求异思维"和"创新创造"的新局面。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尤其是教学改革、终身学习、创造教育中都需要"教学做合一"理论作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强化、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尽可能更新角色观念、完善管理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体现教育的"实用性";将"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痼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把提高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蒋菁 《生活教育》2008,(9):33-34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实践家,他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堪称"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生活本身教育学生,用生活之事实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指出语文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做合一"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彭佳 《生活教育》2008,(12):32-3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能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也是生活之说明,更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习的教育之"方法论"。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在"做"中学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实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主张之一,也是当前科教兴国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校园气象科技活动正是顺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以"做"为中心,来完成学生知识的获取,完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完成人才的培养与塑造。围绕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以生动具体的实例论证"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实践家,他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堪称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生活本身教育学生,不是让学生埋头只读书本死知识,而是用生活之事实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从生活中获知,在大自然及社会中接受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