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以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创造进化论》阐明了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战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那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主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玄学派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阅读,从中挖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以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授柏格森生命哲学玉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格,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人生观的问题和“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李石岑以唯意志论和生命哲学为基础,提出了“表现生命”的人生观,认为“生”有五大要义,即“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同时,李石岑以之为基础伸长出教育表现论、人生四境界论、人生三态度说和人格论.其“表现生命”的人生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从中国之思想或哲学下手”以“照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精神生命”和“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路”的普遍价值与现代活力的创造性阐发中,现代新儒家重镇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由孔子通古今、合天人、合知行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所奠定而成为中国哲学之基调或大本大原的普遍和谐之融通智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哲学中包含了理事不二的内在自然律、生生不已的自由生化原则、虚实相涵的非实体主义、阴阳相依的物质观、生化不穷的位序时空现、理象数合一的象数观、成己成物的自然价值论等思想的有机和谐自然宇宙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徐訏在20世纪“文化综合”的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以文学想象的方式超越生命的困境,加入到了时代文学的主题之中。50年代居留香港后,他并没有因时代政治的变迁而中止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对神性的追寻,这时期的小说在对基督教的颠覆、佛教和道教的融和中,实现了永恒超越现实的宗教圆融。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哲学与《老子》生态智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园地中一方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域.在与西方生态哲学的比较中,虽然对于"自然"这一概念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但老子"道"及"无为"的原则与现代西方深层生态意识相契合,他们都明确地表达了以整体论为特征的宇宙观,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以自省、自证、自见、自知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思想源于其家庭、求学、从教的人生经历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局;其生命哲学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则为自省自新、亲师取友、知行合一、胸怀天下的执著追求,其深刻意蕴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中国新文学先驱茅盾,是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茅盾之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石的.茅盾在1919年年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尔后一度受尼采哲学的影响,1921年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53位发起人之一与首批中共党员后,就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照耀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与创作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本世纪20年代“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学术界已有论述,但总的看来,主要是从哲学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对于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一重要的文化和学术论争,应该从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去考察和分析。本文对此试作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