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感悟做人的道理,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使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5.
"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生活的兴趣及体验知识的养成.也即是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价值,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然而,时下的一些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还有一些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等……如何使教学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而艺术地构建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8.
邹国芬 《海南教育》2014,(18):19-2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构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让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突出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社会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更新观念,丰富课堂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根植于学生生活体验。以此为载体,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为指导、情况辨析等方式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正益 《小学生》2013,(9):26-26
学生道德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利用真实的生活源头、家庭校园社会的生活纽带为载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因此我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要让学生从浅显的事情中明白道理。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12.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活即课程"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侧面探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教师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项学习活动?我认为,学生只有学会体悟生活,才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教会学生观察小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往往能折射出一些大道理。只有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文章才能写得"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化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探索中求创造呢?笔者认为: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应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素材,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要求对素材进行筛选。恰当地选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体验,提高课堂实效,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收获,从而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避免选材泛滥,让课堂教学流于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语文处处为生活",课伊始就会从生活导入,引发趣味.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并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表演等手段体验情境.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做人道理,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