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剑走偏锋"的怪异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喜欢武术,却不愿意学"。究其原因是由于武术的健身与修心价值功能人为取代了技击价值功能。创新武术教育教学旨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恢复武术的身份与地位,彻底改变武术在中小学的"社会市场困境",让武术回归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同时也是体现中国武术技击攻防格斗和实战对练的核心价值功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镌刻着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衍生成为人们劳动生活的信仰,进而以历久弥新的形式流传下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记忆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大青少年承载延续,民族璀璨的历史沉淀需要在中小学的教育之初被呈现,为此,我开设了武术课程来传承民族精神。一、崇德敏智,加强武德教育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化形态。"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为武术的灵魂所在,"未曾习武先习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从传承的角度研究中国武术传承环境的变化、传承方式的变化和传承内容的变化,以及武术传承内涵的变化.可以更清晰的看到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指引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地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也随着时代进步而日趋丰富多元。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象征着中国伟大而又悠长的发展历史。中国武术本就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将中国武术与体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良好途径和手段,同时也是丰富当前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育学习兴趣发展的可行性教学举措。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状况,浅析武术教学活动在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优势。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55):136-137
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需要传承,而学校体育则是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选修课(后文简称"武术专项课")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武术教师,因此对其教学现状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其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得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专项课能正常开设且教学有序,但在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日前,我们对青岛四方区的23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3%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或在体育课中加入了武术内容。一、对体育教师问卷的分析体育教师问卷共设置了12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你是什么专业、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武术课的教授内容、学生对武术课的态度、学校是否有武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光耀璀璨的艺术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武术被一代又一代中国武术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汲取了百家之长,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了解其在当代中国发展武术文化的现状和价值,探讨了皖北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武术文化的传承策略,并提出了发展皖北地区武术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化与武技相融合,并将传统武术教学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真正的“人文体育”精神。才是对它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在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的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文章认为:中国武术的“过度简单化、全面现代化、强制世界化”的发展选择,正在加剧“中国武术”的“自身文化的贫瘠化、传统体系的另类化、民族个性的消失化”。中国武术的文化危机正在形成,并且有加剧不懈的倾向。中国武术发展走进了一个问题重重的时代。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指出:体育化后的中国武术不会成为武术发展的救命稻草;“重西轻中”的武术专业教育对于中国武术继承和发展是无利的;夹杂在“体育”课程中的学校武术教育不利于中国武术的普及。中国武术要成为世界的武术,要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坚持武术的特色,绝不能让武术跟在西方体育的后面跑,不能按照西方体育的标准去改变自己,否则,武术也只能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次级产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教学实践法,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及武术文化育人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武术课程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及育人途径.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资源共享课建设、重置武术教学内容、扩大社团规模延展武术文化育人课堂、举办各种中国武术文化讲座及技艺交流活动等实践与研究,实现课程建设与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武术文化育人体系.旨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育人中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同类院校武术文化育人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墨家学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研究中国武术不能忽视墨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墨家思想人民性对武术传播的影响、墨家思想-侠文化-武德传承、墨家军事策略对武术攻守技术的影响、墨家教育思想对武术教育的启示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代表。太极拳是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精髓而创立的武术派别。本文分析了大武术观的内涵,阐述了太极拳习练与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武术作为极具东方特色的人体活动,全息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全球化文化竞争格局中,把武术的认识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展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是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中小学武术的开展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武术不仅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而且在强身健体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在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本文以高校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就《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简要介绍《中国武术段位制》促进中国武术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武学教学中的发展和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震  王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25-126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武术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从中小学武术课堂抓起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粹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武术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从中小学武术课堂抓起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粹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学校武术教育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推动作用。外来体育项目的传播、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武术课程内容繁琐、课程设置缺少时尚元素及师资力量匮乏等,是影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主要因素,阻碍武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制约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8.
刘华 《考试周刊》2012,(21):92-93
明清及民国时期是武术发展史一个传承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理论研究都呈现出空前发展的局面,各种拳种大量涌现,门派林立,武术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运动技术体系;大量有关武术的论著相继问世,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开始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不仅仅是因为武术的社会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中国武术承载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进行大学师范教育教学思考的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安徽省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项目实践,研究发现只限于武术技术传授有碍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应该融入技能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内涵、性别教育和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掌握武术技术也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与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宏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迎合奥林匹克精神和学校武术教育,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