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就文本“沟通”的过程,而“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针对课堂上存在不少低效提问的状况,教师应追求得体有效的提问方式,做到简洁清晰,紧扣教材内容重点,科学把握时机,给学生留足思考余地,及时正确地点评反馈。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尹亚萍 《辽宁教育》2003,(11):55-56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数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老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置学生于课堂以外,教学就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上,怎样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耐  相似文献   

4.
尹亚萍 《江西教育》2003,(18):22-23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老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教学就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非少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这就要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等一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为消除学生解题的障碍,教师在出示习题时,尽…  相似文献   

5.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摆脱“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过多的课业负担。我们数学备课组加强了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力争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为学生腾出更多思考的时间。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活动、思考,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要求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整理解题过程,进而进行必要的变式训练,以达到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挑战。新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正在走进课堂,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它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发展。构建“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于娟 《新疆教育》2011,(12):26-27
[摘要]作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①放手的爱,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进一步凸现了历史教育“要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的理念,我一直试图给学生新颖的有效的课堂,通过有效课堂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未知的过去充满好奇,在审视问题时眼光变得敏锐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但从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看,效果还是不理想,即使如此,我也不会放弃有效课堂这一目标的追求,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世上的事,除去不再努力,没有失败。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看似认真充实,然而奋笔疾书的背后却是各种“来不及”——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记录、来不及消化,这必然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而扩充教学容量,却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生成的自然法则,最终反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放慢脚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留白”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清 《教师》2011,(29):40-41
让学生说,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的具体体现。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说,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合理设计基本知识复习,给学生说的机会;读题,增强理解,增强自主审题意识;在分析环节设计“说”的机会,暴露问题,促进思考;难点探讨,课堂小结,让“说”与“思”尽情交织。  相似文献   

12.
有人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则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材料引人深省。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要求,所以构建思维灵动的课堂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数学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有意思”,而是应该追求“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促使学生形成“以思为乐”的积极学习心向,发展数学思考。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深度开发教材,变化拓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载体;灵活处理课堂生成,为学生营造思考的场域。  相似文献   

14.
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崇敬、热爱是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喜欢你?学生凭什么喜欢你?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学生信息来源多,思维活跃,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我们怎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提供让他觉得是非常受益的东西,这很值得思考。我曾经在一次教师论坛上回答过“理想的课堂是怎样一种状况”的问题,我说:“我崇尚的课堂是:如果学生不听你的课,他觉得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三学”课堂这一诞生于一线教学实践的理论甫一问世,就得到了初中数学教学同行的热烈欢迎.对“三学”课堂的理解与实践,关键在于从理论上建立起对“三学”课堂的正确理解,在实践中形成关于“三学”课堂的具体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以“学材再建构”为基础,要以“学法三结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保证,要以“学程重生成”作为评价“三学”课堂教学理论是否落地的重要指标.“三学”课堂视角下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可以浓缩为:教师重点分析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通过学材重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思考如何通过学法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程,最终结合“三学”课堂的基本要求去评价、反思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眼下,老师们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成了一种“自觉的追求”。不管是低段。还是中高段,每堂课上小练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练笔热”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思考:课堂小练笔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指导课堂小练笔才有效?请看特级教师方利民《金钱豹和它的豹崽》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7.
课堂即解放     
马志响 《生活教育》2012,(17):32-33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眼下很多的课堂"快"字当头:即老师的问题随机一抛出,恨不得立刻让学生说出答案,几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课堂没有学生的冥思苦想,教师似乎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不允许课堂有静默的"真空",不允许学生思维静悄悄地成长,课堂追求"行云流水"的顺畅无比,一气呵成,而非思维磕绊、碰撞、爬坡后的"一波三折"。教师以完美、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无疑给以往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课堂不再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了。但是,有些老师课堂教学片断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让人“雾里看花”,课堂变得扑朔迷离,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这将有违课程改革的初衷。这些“浮华”现象,应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夸美纽斯强调:“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绝不会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是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变化。“慢”在课堂上意味着某种“节奏”,即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然生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来践行这一哲理呢?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教士”,而是“高屋建瓴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教育行动中“平等的首席”。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广大教师永恒的追求,根据个人的实践.现对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