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赫伟 《下一代》2009,(11):21-21
有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60年前,爱尔兰大作家萧伯纳到前苏联去访问。一天,他在公园里散步,遇到一个活泼大方又很有礼貌的小姑娘。萧伯纳觉得她很可爱,就与她攀谈起来,后来又与她一块做游戏,这一老一少都玩得很开心。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你知道我是谁吗?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4,(7):46-46
对于疫苗,妈妈们心里可有想法了:明明打了预防针,孩子还是生病了,看来接种疫苗不管用;计划内的疫苗重要,计划外的疫苗不重要,不用给孩子接种……其实,你可能误会它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曾获得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爱尔兰戏剧家乔治·萧伯纳不仅将英国戏剧从浮夸的浪漫主义文学中拯救了出来,而且对中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萧伯纳与百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探索萧伯纳对百年来中国戏剧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贡献,证明他的"易卜生主义"其实一直都存在于中国戏剧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政治狂想剧"《苹果车》《真相毕露》《日内瓦》是萧伯纳戏剧生涯巅峰时期的主要作品。萧伯纳以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深刻反映了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时期西方世界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和被扭曲的人生观念。深入阅读萧伯纳的"政治狂想剧",可以发现拉康主体理论的影子。戏剧人物"想象""欲望""无意识"与拉康理论的契合,再次印证了萧伯纳戏剧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5.
陈红燕 《湖北教育》2006,(12):27-27
林铛,小男孩,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母在外经商,生活起居、学习监护皆由爷爷奶奶担当。几代单传,家中视之为掌上明珠,十分娇惯溺爱。林铛的生活虽谈不上锦衣玉食,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6.
郑琦凡 《辅导员》2011,(21):57-57
从小到大.有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老师.但令我最敬佩的还是教我三年级的张云婷老师.她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神”。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以优美的文笔,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过程。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习这一课的时候,石榴刚好已经成熟,课后又有模仿文中描写石榴味道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的练习,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先从实物入手,尝一尝、说一说,然后重点抓石榴的叶、花、果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词句描写突出这三方面特点的方法来理解全文,达到从生活走向书本再从书本走向生活的教学实践进程。教学活动按我预先设计的步…  相似文献   

8.
【评析】这节课给人一种回肠荡气、意味深长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数学环节的设置上,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全课的主体结构为“游戏导入(动)——情境探索(静)——操作巩固(动)——情境应用(静)——游戏拓展(动)”。这样的动静搭配,学生学得不累。这里说的“动”与“静”,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常有这样一些疑问:飞机(实物)是轴对称图形吗?判断轴对称图形需考虑内部的图案或颜色吗?不少老师为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王亚敏 《教育文汇》2012,(2):55+50-55,50
女儿上三年级了,去年第一次评上“三好”学生。其实,她调皮、好动,有些不遵守纪律,能评上“三好”,是不是老师有些偏爱了。  相似文献   

11.
一场误会     
小猕猴升入三年级了,不仅认识了好多字,还学会了许多词语,开始写作文了。有一次,熊猫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以《一个俭朴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小猕猴一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小松鼠同学在家里从不向妈妈要好吃的,更不拉着妈妈买时髦衣服,大人都夸奖他懂事。小猕猴今天可要大显身手了。说写就写,小猕猴思如泉涌,笔下生花。“我有个同学叫小松鼠,平时非常俭朴,吃东西从来不挑三拣四,穿衣服也从来不将就……”小猕猴兴致勃勃,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了五六百字。谁知这天下午,小松鼠领着小白兔、小花鹿等几个同学,气势汹汹地来找小猕猴,开口…  相似文献   

12.
邵军 《教育文汇》2011,(2):45-46
今天有幸观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哪吒闹海》(苏教版三年级)的课堂教学录像。薛老师课堂上的“让学”思想犹如夏日里清凉的冰水,沁人心脾。薛老师把课堂的时间、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演绎了朴实中美丽、简洁中精彩的本真语文。  相似文献   

13.
“种植活动”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地连续地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养成学生“坚持观察、坚持记录”这种良好的科学品质。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坚持性有限,所以往往使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不高。可我认准了一个理。不管种什么,只要让孩子亲自种了,亲自去观察、测量、记  相似文献   

14.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单元中的内容,是其他面积计算的基础。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其他面积计算的学习提供清晰稳定的知识同化点?从下面教学的片段中.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马鞍山市三年级学生曾驰:有一次课间,一个同学莫名其妙地骂了我一句,我很生气,也骂了回去。没想到他立刻就去找老师告状了,我说是他先骂我的,他却拒不承认,最后老师批评了我。我真是太冤枉了,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7.
“听”出来的感觉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的“认识周长”这节课时,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后,拿出了一片树叶,问道:“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你们有办法吗?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学科安排有一个单元的“养蚕”,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本市蚕种场取回了一些蚁蚕,逐个分到四年级各班,这事被三年级班主任盛小英知道了。不多一会儿,只见她一脸的兴奋,跑到我办公室,跟我商量说,“能不能让我班(三年级)也加入养蚕的行列,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行”。凭着她的真诚,我破例给她班也分了一些蚁蚕。第2天,盛老师对我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12日我校部分师生来到户县农村,参加由三秦都市报组织的“秀美山川千人植树”活动。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竟是一片沙土地!松软的沙土,使人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挖好了一个半米深的树坑。“老师,你看,花生!”一个学生跑过来惊喜地喊着,手里捧着一颗花生。接着,又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手里也拿着花生。我故做惊奇,顺势蹲下,跟孩子们讨论起来。“这土里哪来的花生?”“这土里为什么会有花生?”“可能是土里长的吧。”“我们校园里的土里咋没有花生呢?”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花生没少吃过,对花生的生长情况却很少见过。他们挖着、说着、捡着、问着,一个个又兴奋,又激动。随着捡出的一条条细细、长长的像根一样的东西,有的孩子说:“这个地方就是长过花生。你看,这不是花生的根吗?”看到不远处指导栽树的老农,便向老农请教。孩子们的猜测得到确认,个个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正确认读“伶、俐、扬、普、刚、骄、傲、谦、虚、迪”10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伶、俐、扬、骄、傲、迪”等字;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理解“聪明伶俐、幽默、启迪”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3.体会“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应该骄傲”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读准“伶”的字音,正确书写“傲”;联系上下文理解“聪明伶俐、幽默、启迪”等词语的意思。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感受人物特点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