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呼吁我们教师,应当以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著,而且我们也努力这样做。我深深敬重那些在清贫中仍然和书连在一起的教师们。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读书总是和清贫的教师连在一起,“知识就是力量”的话语喊起来岂不底气不足?我们谈论读书的重要时,我们更应该谈论怎样读书有用,  相似文献   

2.
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收获颇多,感悟颇多。他不是滔滔不绝地论述大道理,也不是凌驾于教育理论的高空上,只是"随风潜入夜"式地滋润我们普通教师的心田。我静心地阅读着,潜心地思考着,用心地记录着,然后小心地表达一些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当《论语》不再以《(论语〉三则》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变成了厚厚一本16开本的《(论语〉选读》时,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该怎样引导学生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5.
读书不在于书是否是经典,关键在于“读对书”——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不是经典类的书,甚至称不上“新”书.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数学?“远远看去,仿佛一个有符号、数字、概念、命题编织的抽象王国。然而,真正走进去,你才发现,原来那竟是一个充满想象、激情、诗意的广袤天地。”这是张齐华老师给出的解。走进《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我们会不断产生追问:“数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71条——一教学方法问题,里面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墨驰思深,书香人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熠熠生辉、启人心智的话语,是我在历时半年通读了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之后,最深的几点感触.  相似文献   

9.
尤月 《考试周刊》2011,(25):216-216
《中国教师报》2011年第1期《期待教师阅读的春天》一文,就教师读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后深有感触。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读书,课不是教得好好的吗?不读书照样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何必读那些课外书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仅靠很少的外出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读书、学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成了教师“充电”、“吸氧”、“补钙”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教而无类。教育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和经历不同.但人人都有向善的心。求知的欲望。好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都趋向于善;好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尊重和耐心。  相似文献   

12.
暑期在金山参加基地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主题培训,活动本身已让我感到收获颇丰,不想活动结束我得到了另外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从导师手中拿到了这本商友敬先生的遗作《讲台内外》。质朴的书名,素雅  相似文献   

13.
王栋生老师,笔名吴非,1950年生,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先生在从教之余以写作为己任,著作《不跪着教书》,针对中国人几千年“下跪”的思想劣根性进行深恶痛绝的批判,分析了中国人善于“下跪”、乐于“下跪”的可怜可气可笑可悲可叹的心理特征,给读者以巨大心灵的撞击。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日前,《湖北教育》第三届核心作者培训班在云南省昆明市顺利开班.主题为“关注教师心理,克服职业倦怠”.我省部分优秀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5.
王青 《辽宁教育》2008,(12):25-26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尽快成长起来?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在教师成长的路标上,读书、科研、教改,是无法回避的三个关键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牢牢把握住这三个关键词,或许就意味着已经走在了成长的路上。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彦春、朱寅年老师主编的《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感悟颇深。16位教育家的智慧和快乐的心灵之路: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智慧。  相似文献   

17.
曾经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喜欢看书,但不爱读书。这话听来也许让人费解,但事实上并无半点矛盾之处。我喜欢看书,是说我像普天下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一样,特别爱看那些被作家们的生花妙笔演绎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当然哆,还有那些充满离奇情节和刀光剑影的武侠类小说。屈指一算,几年下来,我看过的此类小说成百上千。但回头想来,所看过的书除了一些书名还依稀记得,某些作家如琼瑶、金庸、古龙仍有印象之外,竞没有任何一段完整的内容能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如过眼云烟,了无痕迹。个中原因,细细推究一下,也许就在于我长期养成的那种纯粹为消遣而看书的习惯吧。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显然是应了他老人家所说的这种情形了。而这也恰恰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不爱读书”的缘由,因为在我看来,读书应当是“学而思、思而学”,有着浓厚的“学习”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者大家之一,他不仅致力于专业学术的研究,也致力于文化启蒙,充当着教师的角色,传播经典,普及民众.他的著作《经典常谈》有着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以亲和的口吻,讲故事的方式,以现代的视角去传播经典,为广大中学教师启蒙学生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沈海敏 《班主任》2005,(1):24-25
曾有许多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总是微笑地告诉他:我是教师.总有一些人带着羡慕的口吻历数做教师的种种优越:工作轻松,假期舒服.对于他们的看法我总是一笑置之.  相似文献   

20.
刘微 《现代教学》2005,(5):11-13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积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