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2.
毛振明老师说过:体育课上所谓“形”就是形式,是课的组织形式和氛围,包括队伍的整齐一致和学生的服从听话。而“神”则指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注意力深度和思维指向。  相似文献   

3.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形式严谨、主题鲜明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严谨性、周密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美;而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则是我们常说的“神聚”。“形”美而“神”聚的教学板书设计,是我们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板书设计的“形”美   “形”美,就是指板书设计的外在美。具体地说,就是指板书设计书写要规范,布局要合理,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板书设计唯恐有…  相似文献   

4.
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以下简称《教材分析》)中专门有一个章节作了简明、准确的分析。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在语文课上,当老师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形散神不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道理上是知道散文的这个特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索,展开想象,从而能较好地领会散文的“神”从中获得教益。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能只从概念上把握散文的这个特点,而要从自己的知识库存中,生活积累中,人生涵养中提取出有利于教学的养份,去充实和丰富教学。那么…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教师上了很多课,终究效果不佳,孰料换个教师执教,却犹如枯木逢春,成果斐然。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所以,课上得如何,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等关联甚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好课的表征甚多,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学科更难以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尽可能完美地融合一所谓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问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形散神聚”。其实,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也是散文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章法。既然如此,那么散文的这一特征是否也是教者在备教时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通常,人们更重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价值,但是,体育课堂对激发学生创新性的作用也同样值得关注,笔者对此小有所得:1.以疑激“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地随着教师的诱导,在学习中不断地探索。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有自己位置的分工,形成一定的二人平行站位防守比赛阵型进行练习。如果这时向学生提出,二名防守队员不是平行站位,而是重叠或斜…  相似文献   

8.
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教育案例情景的不同,应恰当地采用“形管”与“神管”。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当然也是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改革的方向之一。从"谁是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学习为主两大类。从这个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使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而判定谁是主角的标志之一,是在课堂活动里谁占用的时间多。  相似文献   

10.
11.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1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4.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教育部分的法律规定(条文)和法律体系等归于“形”,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归于“神”,并明确提出法律基础教育重在传“神”。结合大学生法律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教学重点,意在着力传“神”。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6.
小组合作学习的“神”与“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现代教学》2005,(3):52-53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小学课堂上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但是仔细观察下来,我们发现不少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有形无神。那么,到底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形神俱备”的合作学习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那么阅读时如何才能把握散文的“形”与“神”呢?一、分清类型,依“类”悟法阅读时,我们要弄清作品是属于哪一类的散文,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分析其“形”与“神”的关系.①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应着力把握其外在的形态(静态与动态)和内在蕴含的精神.因为“情”是“景”的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教学无外乎形与神的有效拿捏。教学中的形是外显,是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从教学整体看,议题式教学是建设活动型课程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形。从教学过程看,议题设置、情境选择、活动安排、评价设计等直接体现出来的是教学的形。教学中的神是内化,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在议题式教学中,神是课程目标,即通过议要实现的核心要求,包括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等。本文以浙江省学科基地学校研讨活动中象山中学肖利老师的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金华外国语学校陈洋老师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两节展示课为例,谈谈对议题式教学形与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