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萧红以其思想和才华使她的大部分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一篇作品完成于香港,是研究萧红香港书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在《小城三月》中难得地出现了萧红对家庭生活题材刻画的美化和诗化,这与萧红在港时期孤寂苦闷的心境和在异乡颠沛大半生后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紧密相关的。而"翠姨"的爱情观某种程度也是萧红爱情观以及在港时期与端木蕻良情感生活的映射。《小城三月》中萧红罕见的明亮轻快的笔调,某种程度也是其香港时期乐观心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萧红继中篇小说《生死场》震动文坛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写作始于一九三七年,完成于一九四零年底。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萧红的故乡已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萧红流落在外,完全陷入难以排解的苦闷和寂寞中。在抗战文艺的整体性控制下,萧红开始实行自我调整,即由大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的礼赞转向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呼兰河传》是萧红对古寂的乡村进行审美的哲理思考的结果。在一幅幅古老的乡村风俗画中浸入灵魂的反思,是鲁迅开创的国民性探讨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  相似文献   

4.
孩提时代形象化的情绪记忆,常是作家的创作源泉。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和萧红,都从儿童的视角抒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作品中都饱含浓浓的乡愁之思和凄苦的别离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无限怀念。但因两人的人生境遇各异,同是追忆童年、抒写乡愁,却造就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经典之作,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坛之大幸。通过《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她们幽谧的心灵世界,把握同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综观她的作品,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她的作品主要描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东北的故乡生活,在对故乡生活的客观描绘中,揭示着生活的本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6.
董敏 《唐山学院学报》2013,(1):32-33,75
《小城三月》是萧红流亡在香港而梦回故乡的作品,也是她的绝笔之作,所以这部小说在萧红创作中意义重大,其文本在题材处理、景物描写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使之获得了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作品近年来很受关注,《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散文体的诗化小说。《呼兰河传》体现了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得《呼兰河传》刚柔并济,既有批判的力量,又有对民间、对故乡的柔情。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全面的展示与永恒的追求“叛家——离家——归家”人生阶段的三个方面,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透视出作家的故乡情、民族情。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作家对人生悲剧的探寻与彻悟,已打动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们,并激励其寻求更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重要的乡土作家,萧红一生数次把自己的故乡呼兰河作为她书写的对象。在她每一个阶段的创作中,故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三篇小说来比较萧红对待故乡的不同心态,其中,在日本的半年生活是萧红创作心态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影响,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中表现明显。她在创作思想方面接受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主张;在题材选择上,与鲁迅一样将故乡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体现着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沉的爱与憎。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呼兰水的灌溉下孕育出的文学女神,在她的笔下充满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态理想社会的寄寓。管窥萧红的作品,在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描绘中能看到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书写里,凝缩着其对和谐共生生态观的呼吁;在对童年生活的后花园的回忆下,录刻着生态理想社会的缩影。总之,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研究萧红的创作,对准确理解萧红创作的心理机制、重新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弥补新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4.
正从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故乡》,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路遥的《人生》、莫言的《丰乳肥臀》……文学中的乡土中国跟随着动荡的社会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中国古代对于乌托邦最早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于萧红作品的重视,关于萧红的传记也多了起来,2010后新出现的萧红的传记就有近十种,《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是其中一本较有特色的力作。这本传记恰当处理了文学与学术关系,实现了传记的可读性与严谨性的平衡,较好地把萧红的作品与其人生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对萧红作品特点的精准把握,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6.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不但体现了作者心中那种被社会抛弃之孤独荒凉感,而且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来体现她对暴力的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而作品中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从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对呼兰河的地区风貌、人物、世情的相关叙述入手,结合对作家萧红个性的适当阐述,来分析萧红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力度和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三十年代初走出北疆呼兰河畔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故乡所在省份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陆续再版了她的主要著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她就是凭着这些卓然不凡的作品走向全国,迈进世界的。今年农历端午节是她八十诞辰,作为她的家乡的读者,我们谨以此小文作为纪念。一、萧红创作轨迹论萧红的文友、已故杂文大家聂绀弩1980年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萧红选集》写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位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她不仅创造了散文化小说的新样式,而且在民俗抒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萧红在作品中抒写了众多故乡民俗,这些民俗不仅为作品增加了地方色彩,它们本身也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民间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戏剧、民间信仰等几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呼兰河传》的民俗抒写,力求能够揭开这些蕴含着独特人生体验的民俗的神秘面纱,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文化审美体验。萧红的民俗抒写不仅表现了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而且也揭示了乡土农村社会固有的黑暗生活法则。  相似文献   

20.
封面作为新文学副文本,蕴含独特内涵,但萧红设计的《生死场》初版封面,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图画是作家对作品内容或主旨的另一种形象表达,能补文字之不及。因此,萧红设计的封面也存在意蕴,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共同体”、“天—人”关系的失衡、黑土与母系、萨满文化与故乡的生命思考。这些表达也在正文本中得到印证,正、副文本产生了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