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两年,国人不时地被河南精神感动着,从带妹求学的河南学子洪战辉,到“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舍身救人的李学生,再到断桥处舍身拦车的河南三民工,正当全国上下都被这一个接一个的河南精神弄得“手足无措”时,10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河之南》的适时播出,为这种河南精神进行了“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2.
五月初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河之南》。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国人不时地被河南精神感动着,从带妹求学的河南学子洪战辉,到"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舍身救人的李学生,再到断桥处舍身拦车的河南三民工,正当全国上下都被这一个接一个的河南精神弄得"手足无措"时,10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河之南>的适时播出,为这种河南精神进行了"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乔岩冰  赵明 《新闻传播》2007,(12):24-26
毫无疑问,选秀节目是当下中国电视传媒的最大“亮点”。经过2005年的试探与铺垫之后,这一新兴节目形态在2006~2007年间更加“热火”。在《超级女声》和《加油,好男儿》的耀眼光环之下,电视领域的其他探索似乎都显得那么的黯然失色。弥足珍贵的是,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发现档案》作为一档日播纪录片栏目,不仅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始终致力于影像本质——物质现实的复原——的执着追寻,而且牢固树立起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奇迹。笔者以为,《发现档案》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启发我们探讨纪录片创作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纪实类节目的兴起过程中,摄像记者运用“镜头”打破了“电视只能机械式再现生活”的局限性,其中有“段落镜头”之称的长镜头可以说功不可没,它的特有的“写实”和“写意”功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电视“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以实的形式表现出虚的思想和精神,造就了电视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兴的电视文化现象正脱颖而出,这就是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人文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将几千年以来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手段展现给观众.同时融人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使其真正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10集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便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让受众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河之南>对中原文化的审视,印证了创作者们的口号--"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中颇具文化品格的样式之一。城市文化纪录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仅要纪录地理上的城市,更要纪录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城市。浙江卫视播出的首档城市文化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正是纪录精神的价值所在。这部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不安。节目从一本书切入,由主持人李晗带领大家分别穿越不同的城市,领悟城市历史与文化。在展现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节目也蕴含了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本文从三个维度就片中体现的精神生态美进行总结,试图为今后城市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平 《新闻知识》2020,(3):10-14
我国农村地区在推进扶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艰难、复杂的"三农"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地区民众的状态,也影响着我国"三农"题材创作者的状态。本文以焦波的纪录片《出山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张泗沟村变迁记》为典型案例,探讨分析"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问题意识和影像策略。研究认为,优秀"三农"题材纪录片的成功,首先在于主创者拥有直面艰难、复杂之"三农"现状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多重价值;其次,能够把直面"三农"现状的问题意识与纪实作品的影像策略高度结合,使得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感染力,以及令人瞩目、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经验和成绩。  相似文献   

10.
疫情期间,纪实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话语,书写着不同维度的社会记忆,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其体现重大性、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创作创新有怎样的路径?作为"国家相册"的社会功能践行何以可能?本文以纪录片《今日龙抬头》作为个案进行解析和阐释,以期对未来的纪实影像创作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秘薇 《上海档案工作》2013,(11):F0003-F0003
近日,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正式开馆。从一颗种子逐渐长成荫庇一方居民的参天大树。“凝聚力工程”开展二十年的时光里,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见证了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  相似文献   

12.
贺强 《新闻战线》2023,(8):38-43
河南广播电视台深耕文化节目30年,厚积薄发结出硕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从“清流”到“顶流”的跨越,引领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风尚。在文化节目持续“出圈”的背后,河南台如何践行文化“两创”,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可视化传播意义何以可能,何以见效,何以持续?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韩蕾 《视听纵横》2002,(4):23-24
《“凉皮儿苗老太”传奇》能在最近的中国电视奖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那是沾了苗大娘的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往更加繁荣,文化产业也实现了大力发展。本文选择在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研究文化晚会节目的“破圈”之路,重点分析河南卫视所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期对其他电视晚会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翔 《视听界》2008,(3):58-59
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苏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一部凸显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佳作。从主题与架构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昆曲发源、兴衰和复兴之路的大型纪录片;在节目形态上,它汇集了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影像、资料、戏剧和图片等多种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6.
康锐 《传媒》2019,(14):56-5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论断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强国家信仰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而言,如何用影像的方式重塑新时代的国家信仰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影像的作用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娱乐大众,而是要作为传递时代精神,寻找民族自信之根源,重塑国家信仰的有力手段。在每一个时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叶辉 《传媒》2000,(10):11-13
我国出版领域1万多种报刊争奇斗妍的景象,与图书市场、影视音像和网络媒体的崛起,将人们带进社会传媒的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8.
潘冬珂 《东南传播》2010,(1):129-131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影《少林寺》的热映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少林旋风”和“功夫热潮”,也将这座神秘古老的寺庙推到了市场化的风口浪尖。此后,在由电影《少林寺》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功夫电影以及金庸小说的推波助澜下,少林寺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河南省政府也一直着力把少林寺打造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标志。2005年,由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市委、河南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百集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再次把少林寺搬上电视荧屏,这部电视剧对河南形象的树立、河南文化的推广起了标兵引领的作用。本文将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对电视剧《少林寺传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9.
王欣 《新闻战线》2022,(10):50-52
浙江卫视“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向机制改革要动力”,创设“人文工作室”机制。在承制本集团、频道项目的同时,人文工作室积极参与各类政府项目、社会项目的公开招标,跨部门整合人力、智力资源,引入全国顶尖创作人才、一流摄制团队,将单个“作品品牌”凝聚为鲜明集中的“制造品牌”,集结重组零散单元、优化升级管理激励机制,从创作大型电视“作品”向创作市场化多维“产品”延伸,是主流媒体在新时代下以创新和担当为底色,讲述“美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20.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11,(11):42-43
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红色经典”单元的评选活动,是结合建党90周年的国家中心工作展开的。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712部专题片和纪录片、工作汇报片、宣教类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