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只有在文艺学学科、整个文学专业、社会文化语境等多重视域中深入反思,强化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独立性和整合性、当代性和开放性,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文艺学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下的学理论研究,不仅深入到学的规律性,特殊性及同其它学科的相互联系,研究成果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存在不断拓展这种深度和广度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创造的、追求真理的本质属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生动的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论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伴随着历史的转型,中国当代文坛进入了一个沸沸扬扬、纷纷扰扰的时期。特别是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入、移植和引进,对中国当代文论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仅仅20年,中国学术界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路程。现当代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批评模式、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现代性语境为马克思主义艺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与可能。前境遇告诚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反思历史,作出选择;而关于未来的化想象则昭示我们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在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着的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艺学才能完成自己的现代性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涌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改革开放后,他提出"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指导地位、恢复其本来面目、丰富其理论内涵不懈努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理论界一直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却收效不大。原因首先在于马恩等代表人物没有建立文艺学学科体系,其次该学科本身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第三是学科建设没有形成通约性的学术观点。所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当下的首要问题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经典文本为立足点,以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文艺实践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与由童庆炳主编已做了多次修订的《文学理论教程》相比,更加突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论文提出,历史化和逻辑化是有效完成"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中国文艺学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一直是学界不断探讨、研究的新课题。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中国文艺学;坚持中国化、民族化原则,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文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利益作为文艺学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着眼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系统传播期和发展成熟期,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继承革新"、"形象"、"典型"、"创作方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性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蔡仪的《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到今天,是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不要发展?我们又如何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而应给予明确回答。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遇到了时代的挑战,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建设当代形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呼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文艺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解决好坚持和发展、理论与实践、古与个、中与外的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均有重大建树。至今,人们对于巴赫金的学术特色仍然难以确定。从巴赫金的许多著作和大量论文看,他有意或无意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文学艺术的许多问题,这种情况是我们在研究巴赫金时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性 ,国内外具有了研究文学与文化地缘性的丰富资料。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它认为 ,文学艺术的地方特色实际是地缘文化特色 ,其成因一是地域的物质环境 ,这是以南方和北方为主导、包括东部与西部、山区和水乡多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复合因素 ;二是地域的社会结构 ,包括发展变化的时代生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总体规律两层面。地缘文化特色表现为地缘文化精神 ,其表层结构是多有历史沿革的精神价值体系 ,深层结构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固定心态。文艺要揭示地缘文化精神 ,必须穿越表层 ,开掘地域文化深层的固定心态。  相似文献   

13.
1965年<辞海·未定稿>文艺条目、"文革"期间修订的文艺条目、1979年<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之文艺条目和1979年版<辞海>文艺条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想演变的历史.解读"文艺条目(1976)",兼顾"文艺条目(1965)"、"文艺条目(1979/修订稿)"文艺条目(1979)",不仅对我们理解"文革"文艺思潮,而且对具体把握当代文艺思潮的演变,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文艺发展论里有着丰富的值得重视的和谐发展思想:以和谐思想处理文艺发展中新旧文艺的关系、各国各民族文艺的关系、精英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文艺领域要坚持百花齐放多样发展的思想与方针。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论述文艺思想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蕴舍在其中的文艺戋学内容,提出了文艺美高于生活美的科学论断.解决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同时将追求艺术美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重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他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生动地体现着自己的审美观,是艺术美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到1945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广大的版图被分割为"沦陷区"、"国统区"和"根据地"三个部分.这种分割,对本时期的文化、文学的构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三个文学区域中文学流派、作家群体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其间有一个迁徙、转移、分化和重组的过程.重庆、延安和昆明这三座城市代表着三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坛面貌,反映了40年代前半期中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40年代,虽然战争使交通和媒体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文艺协会和杂志的活动、发行仍然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1946年"五@四"文艺节的次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该报编辑萧乾写的"社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对文艺现状和发展前景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表现了40年代后半期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中所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大茫然".  相似文献   

20.
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文艺批评的功能.文艺批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向欣赏者传播文艺信息.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释义与评价.前者指批评家探求与挖掘文艺作品意义的功能.文艺作品的意义潜藏在艺术语言或隐或显的表现与传达之中.后者指批评家对作品审美价值鉴别、审度和判断.这种评价既有对具体可感形式的审美评价,也包括对作品思想内蕴的审美评价.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就是在释义与评价的动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