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_2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软科学》2012,26(12):64-68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2.
将雾霾这一新的约束条件纳入环境技术效率研究框架,基于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BM Undesirable方法测算了雾霾约束条件下的各地区环境技术效率,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强度对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效率测算结果显示: 雾霾约束下中国整体环境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616,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空间较大;环境技术效率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水平依次下降;各省市环境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各地区节能减霾潜力巨大.进一步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当前的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强度并未能显著改变雾霾污染现状以及提升环境技术效率,经济规模、外资依存度、人口密度及地理位置因素均可以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和贸易依存度则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似是一个常识,但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质疑.参考Acemoglu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观点,构建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与能源效率的理论分析模型,揭示出受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是不确定的,而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改变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1998—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基于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全局DEA模型测度了能源效率,并分地区运用广义矩估计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均没有显著正影响,但东部的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下对能源效率有显著正影响,而中部和西部的环境规制没能改变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中国的现实情景,对实证检验结果给出了直观解释  相似文献   

4.
技术环境悖论认为技术同时是环境变化的起源和补救方式,中国工业加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工业繁荣,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在测算2007-2011中国各地区超效率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工业技术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的生态效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资源环境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2)虽然整体上工业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仍未摆脱粗放特征,但东南沿海地区自主创新对生态效率已呈显著正效应;(3)整体上高技术行业对生态效率的正效应显著,但中西部地区仍应加快完善高技术行业以促进生态正效应显现。  相似文献   

5.
姜波 《情报杂志》2012,31(2):81-86
以2001-2008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测评了30个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在2001-2008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考察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省际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来源与差异。主要结论有:2001-2008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下降,并且技术效率的恶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下降的结果;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增长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其技术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袁润松  丰超  王苗  黄健柏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593-1600
本文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SBM模型构建体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绿色发展效率指标,并基于全局Luenberger指数和共同前沿方法将绿色发展效率指标进行分解,从“技术创新”、“技术差距”和“管理”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中国绿色发展现状、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2001-2014年,中国绿色发展从停滞甚至倒退逐步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样本区间内,技术创新对中国绿色发展形成正向的效应,区域间技术差距逐步缩窄,管理问题则不断加剧;(2)依托其强劲的技术创新,东部地区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滞后则分别源于技术差距的扩大和管理问题的加剧;(3)中国绿色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各地区未来推动绿色发展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本文基于省级层面,从加强技术创新、缩小技术差距和优化管理三个方面量身制定绿色发展策略,指明各省份绿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伟娜  徐勇 《软科学》2014,(5):5-10
采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技术效率也呈倒U型,科技投资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政府应针对各区域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及特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拓展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基础上,运用差分模型将碳排放变动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保技术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环保技术以及整体效应等因素,以考察1998-2010年技术进步、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工业碳减排的贡献程度,结论显示: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能显著降低工业碳排放,而规模效应、结构生产技术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对于高排放行业而言,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对中低排放行业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科学学研究》2011,29(7):1021-1028
 基于全要素方法,充分考虑到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分析比较2001-200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技术率(MTR)”指标衡量中国区域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还存在巨大的节能增产空间;从区域技术差距视角来看,三大地区差距明显,其中东部地区接近全国最优水平,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能源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距离全国最优能源技术还分别存在23.3%和30.3%的改进空间。当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三大地区能源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0.
以2000-2008年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且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效应时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元志  陈劲  吉超 《科研管理》2018,39(5):1-10
本文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1-2015的面板数据,对不同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研究。VRS径向的DEA模型的年度分析表明,从2001年-2015年期间,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断提高,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内资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绝大多数时间均处于追赶地位。内资企业的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在2014年超过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呈现全面赶超的态势。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的跨期研究显示,内资企业的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均值远高于1,始终保持快速赶超的状态;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均值也高于1,保持一定的增幅;外商投资企业的领导地位正在面临内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有力挑战。  相似文献   

12.
刘志春  陈向东 《科研管理》2015,36(2):26-31,144
本文运用创新生态体系的观点考察我国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状况,并将其综合水平与创新效率之间关系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套科技园区创新生态活动的观测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53家国家高新区创新生态水平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与应用超效率DEA对这些科技园区的创新效率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创新生态水平与创新效率时滞关系进行面板回归分析。通过对样本高新区2007到2012年数据的观测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我国高新区的创新生态水平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新生态水平对创新效率具有短期时间维度的影响,但尚未发现长于2年以上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尹建华  周鑫悦 《科研管理》2014,35(3):131-139
在考虑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面板门槛模型,运用中国2003-2010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技术差距在逆向技术溢出中确实存在影响,通过LM检验及自举法,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两个门槛值,据此将我国按技术差距分为低、中、高技术差距三类区域;(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中、高技术差距区域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高技术差距区域,而中技术差距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3)短期内,国内研发存量没有对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内研发。  相似文献   

14.
以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上游供应链企业间的互动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探讨影响互动对技术创新作用程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10-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串联DEA模型,将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探究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现状,并采用DEA-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工业企业技术综合创新效率和各阶段创新效率总体不高,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值稍高于技术研发阶段的平均效率值;区域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效率值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的效率值相对较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受市场集中程度、政府支持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国有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张宝生  王晓红  陈浩 《科学学研究》2011,29(7):1056-1063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合作效率是团队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运用DEA模型的视窗分析和相关分析,将经费设施、人力资本、制度保障作为投入指标,合作深度、合作广度、合作提高为产出指标,以16个虚拟科技创新团队2004-2009年的调研数据为样本,对团队科研合作效率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团队科研合作的总体效率(TE)、纯技术效率(PE)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规模效率(SE)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各团队效率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SE应该从提高经费设施的相对产出入手,要提高PE应该从提高人力资本的相对产出入手,制度保障对TE、PE和SE都有影响,团队应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扩张”。  相似文献   

18.
林昭文  王焕祥 《科研管理》2008,29(2):128-132
区域创新体系并非仅仅是传统经济学所谓的投入-产出系统,它既包括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静态均衡的特征,也具有区域创新的网络特征及其外溢效应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域制度机制作用下的制度形态特征。因而,将区域创新效率拓展和定义为包含市场效率、外溢效率及制度形态的后发效率在内的多重效率,并借助“区域创新效率的可能性边界”概念模型,讨论了原发型效率和后发型效率的两种效率增进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剑文  范莉莉  刘璐 《科研管理》2021,42(10):85-96
根据熊彼特关于"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整合’"这一经典定义,构建了创新绩效函数W_i=F_i(X_1,X_2,……X_n),其中(X_1,X_2,……X_n)为企业拥有的n个创新要素,W_i为创新绩效。本文研究(1)发现在创新绩效函数中,F_i为(X_1,X_2,……X_n)的整合方式,表示在企业各种创新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对这些要素进行不同整合就会为企业带来不同创新绩效,而技术创新模式正是对创新要素进行整合的方式,因此F_i即是技术创新模式。(2)提出如何选择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的原理,即在企业(X_1,X_2,……X_n)不变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最大创新绩效W~*的技术创新模式,就是该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F~*_i。由于F~*_i具体关系式不易清晰界定,故本文将F~*_i的求解过程视为一个黑箱,对其进行了整体拟合。(3)根据最优创新模式选择原理,在建立并评价X、Y、Z、W、F_i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4)收集川酒企业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川酒企业最优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