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晨 《科技风》2012,(18):153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有着实际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钟祥 《科教文汇》2014,(24):156-157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以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打开知识的缺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以“问”引其疑、以“问”启其思、以“问”增其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以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打开知识的缺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以问引其疑、以问启其思、以问增其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对“大成智慧学”的探索——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成智慧学”是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深化。文章首先阐述了“大成智慧学”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进而对“大成智慧学”的要求、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阐释了实践“大成智慧学”的方法“大成智慧工程”,并以“总体设计部”为例,探讨了“大成智慧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6.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49-1453
 凡在科学探索中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大多是知识面广泛、涉及研究范围开阔的“博学”者。这已成为科学史上一大事实。从钱学森的“博学”谈起,探讨科学大师的“博学”现象、“博学”动机,及 “博学”在科学探索中的创新作用,并对“博学”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9年1O月31日逝世。人们在追忆钱老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晚年对发展中国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肺腑之言——2005年,他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8.
陈婉平 《科教文汇》2009,(32):188-188
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每个英语教师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但是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课堂"问"的方法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的"问"仅限于形式,看似有问有答,实际上"问"却无法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升华。本文针对教师阅读教学中"问"技巧的不足,指出了什么是"问",并提出了几种"问"技巧,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中"问"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中国在近代没有本土培养出来世界级的科学大师?"5月2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以"钱学森之问"开始了自己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特邀报告。"对于这位上世纪50年代老海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论述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创新理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整体统一的创造思维;多元互补、综合集成的创新方法;"性智"与"量智"交融的创新素养;民主与开放的创新氛围;献身科学、谦谨淡泊的创新人格。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理论凝聚了他毕生的科学创新心得,其思想意蕴无疑是精微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钱学森的科学创新思想,对我国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的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设疑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由诗词的情境出发,感悟到雄浑旷放、沉郁深邃的深层意境。课堂设疑的最佳方式就是发“问”,作者以四“问”:问序、问注释、问常情、问习俗,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诗词鉴赏的佳境。  相似文献   

12.
13.
刘晓霞 《科教文汇》2010,(2):182-183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析整理出美国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俄克拉何马州"普及学前教育"项目的实施原因、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并结合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析整理出美国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俄克拉何马州普及学前教育项目的实施原因、发展现状、实现路径,并结合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蒋骁飞 《知识窗》2014,(1):59-59
丁肇中曾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  相似文献   

17.
发问、质疑是发现新知识的起点,答问释疑是获得新知识的渠道。但现在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学“答”。学“答”固然重要,但学“问”应在学“答’’之前,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不够重视“怎样问”,或者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不够,就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只能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的机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姜玉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4):517-523
1954年钱学森创立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创立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充分彰显出创立者具备宽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考察这一堪称科技史上经典的创新案例,可以为当前实施原始创新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理念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打开电视和互联网及报刊,都在以不同篇幅报道了一位22岁的年轻人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据说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这个消息不啻如石破天惊,由此引发了一轮热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2012年3月20日,成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受聘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并接受校方一百万奖金。  相似文献   

20.
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英语是读音文字的特点,用教汉语的方法教英语。我们试图寻求一种切合英语语言特点的教学方法,就要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需要魄力、需要胆识,需要教育管理者提供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