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的原因主要有:预期目标自身的科学性、课程改革的性质、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等,都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对待高校课程改革目标偏离的基本策略包括:建立科学的高校课程改革决策体系,确立恰当的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设计并落实合理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表现为预期目标被架空、预期目标被替换、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以及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课程改革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课程改革政策的决策主体、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过程等,无不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要调控预期目标的偏离,必须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为此,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就是事先设计好的改革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现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目标的偏离又可分为正偏离与负偏离.建国后我国经历了5次大的高校课程改革,其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都被偏离了,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目标偏离是指事先设计好的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施的实际结果与预想结果不完全一致"(石鸥、雷东玉: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原因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8,7:第47页)。目标偏离通常可以分为正偏离与负偏离两种类型。"正偏离又叫超越性偏离,是指最终目标虽然没有忠实达成预想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对预期目标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高职课程改革中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想达到的目标存在偏离。偏离的原因主要有课程改革目标宏大,课程改革方式激进,课程开发主体力量单薄,课程实施主体整体素质偏低等;应对的措施包括:科学制定高职课程改革目标,正确处理改革与继承的关系,合理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基本表现有两种,即偏左和偏右,其原因包括传统的改革文化、工具性的课程文化、功利性的考试评价文化、忽视个性化的教师文化等因素。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工具性走向科学与人文文化结合的课程文化、追求个性化教师文化、实现技术性向人文性转变的教学文化、发展从评判到参与的舆论文化、养成教育家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偏离存在超越性偏离与衰减性偏离两种类型。大学课堂中创新性学习预期目标的超越性偏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衰减性偏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本文对影响大学课堂创新性学习预期目标偏离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预期目标是确保教科书质量,但实施结果却经常发生目标偏离。目标偏离主要表现为教科书出错与教科书同质化。目标偏离的主要原因包括"预期目标的设计缺陷、运行机制异化、理论研究有待加强、保障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建议采用"完善目标设计、健全运行机制、构建新型质量保障模式、提高教科书理论研究水平"等对策,建立纠偏机制,提升教科书编审质量。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实施落差的表现 课程实施落差是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应然)与课程实施现状(实然)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也就是课程改革的理论设计与实践效果之间的偏离,也有学者称之为“异变”。课程实施落差涉及到很多层面,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着对预期目标的超越性偏离和衰减性偏离。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预期目标偏离的主体性因素包括是否具有合理的情感需求、是否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修养、是否形成正确的移情能力、是否产生适度的自我效能感。客体性因素包括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是否引发道德底线失守、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公正是否呈现各得其所应得、学校规范性的道德教育是否导致情感体验空场、成长过程是否受到病态关怀而衍生唯我独尊心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课程改革预期目标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找出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衰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齐萍 《河南教育》2009,(7):85-85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数学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个层次。预期课程无论如何设计,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目标都不能实现。所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学数学教师角色需要做出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发生的变化。通过对不同学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发现,教学目标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行为主体不一、机械套用课程三维目标和模糊不具体,这些问题导致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国外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表明,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既要有学生的认知变化,也要有学生的外显行为;既要有最低的标准,又要体现层次性。  相似文献   

14.
《投资项目评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项目评估学》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为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本文重新界定《投资项目评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体系与方法,并根据设计考核方法与体系对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回顾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我们发现,许多重大的甚至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在从改革蓝图转化为改革现实的过程中,在试图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操作之后,改革就面目全非了——偏离了预期目标,甚至有时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课程改革的现实与改革的理想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课程在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改革没有预设到的变化(异变)所造成的。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的课程学者关心的主要是如何把课程设计得更好,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课程学界才开始探讨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但研究局限于目标、组织结构和实施取向等。笔者尽管多年前已经提出课程实施的异变问题,但也只局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本文主要就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及其原因以及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职后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课程目标不明确,导向模糊 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在职后教育阶段,人们对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不明确,更谈不上以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引导教师的行为,致使职后课程目标主要以补偿教育为中心,以获取学历为终端,忽视了教师在职后教育阶段的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愿望,课程目标整体呈现出“偏离素质教育目标而趋向学历目标;偏离实用目标而趋向装饰性目标;偏离主体性目标而趋向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目标”的现状,因此,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课时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课堂体现,它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关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新课程改革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描述,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用VisualBasic、PASCAL语言和SQL-Server关系数据库设计实现的一个通用性强、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于课程建设信息管理、课程评估和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文中给出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功能、课程评估和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的设计,对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礼仪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礼仪课程属于行为养成型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项目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指导下,改革高职礼仪类课程教学模式,重构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模式,改善教学条件。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赵鹏程 《文教资料》2008,(15):152-153
当前.课程改革把课程教育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音乐课程也不例外.但是,音乐课程教育目标就大中小学整体应该怎样设计呢?本文拟用黑格尔的理论加以设计,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