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于成 《新闻界》2023,(5):28-40
本文根据基特勒和恩斯特的媒介理论,梳理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史学、诠释学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再采纳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转而关注与人类认识论相并立的媒介认识论;不再以人类的感官为尺度,而是从媒介装置的微观时间登入真实域。在方法论层面,媒介考古学不仅把媒介装置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把它作为建构考古学的主体。媒介考古学所要揭示的技术知识或媒介知识,既不是人本主义诠释学所阐释的技术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知识,而是媒介自身的时间性运作过程:一是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去语义化”运作;二是非话语性运作构成大众传媒文化之基底。从媒介时间性审视世界的媒介考古学学术书写策略,可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化如何以装置运作的规则性为条件。  相似文献   

4.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5.
金强 《编辑之友》2021,(9):25-31,79
历史观建构与历史学研究,对于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观念史等的书写有基础性导引作用,进而对阅读行为解析及阅读史研究产生影响.知识考古作为历史观和历史学的双重结构客体,与出版本源的四要素紧密相连,对阅读意义产生了直接影响.知识生产与阅读消费,在市场激发和技术簇拥下愈发趋于同步,并以多重路径开展.对阅读史进行研究,可以在知识考古视域下,从宏观的科学认识意义辨析、中观的史论综合体系构建路径以及微观行为、焦点解读等的具体规制三个脉络展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和写作等实践层面,创造文化秩序和结构;媒介理论就如工具箱,工具与问题相互作用,要在中国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德国工具箱。  相似文献   

7.
8.
《新闻界》2021,(1):84-94
随着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媒介技术广泛运用到人文学科,开启了人文研究的"计算转向",为传统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甚至引发了人文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数字人文是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数字人文使人文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引导着人文学科的转型与变革。当前,数字人文已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了诸多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形成学术共同体。然而,从宏观上对数字人文本体论、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还稍显欠缺,亟需厘清数字人文的内涵、本质等,方能推动数字人文长远发展。本研究将数字人文置于媒介变革和媒介化背景下,对数字人文的脉络谱系、理论内涵、研究范式及数字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力图搭建出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范式,为其提供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开创人文研究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理解媒介与城市关系的两种常见路径:文本对城市的表征或工具对城市沟通效率的提升,皆抑制了媒介的生成性。与这二种路径不同,论文通过将1930年代上海“电话购货”中的“电话”概念化为一套由“电话交换区”、“电话销货指南”和“电话购货部”组合而成的都市媒介基础设施,来阐释电话在物质、符号与组织面向上社会技术性地嵌入经济交往并重组都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意义上的电话与城市的接合可被视为一系列技术中介的都市社会空间实践,这些社会空间实践体现为“操奇计赢之枢纽”的动态生成。其中“操奇计赢”是电话介入的“谈议交易”活动;“枢纽”是在电话协调“谈议交易”时涌现的构成性中心,意味着交易关系的汇聚,且蕴含地理空间的向度。通过发掘电话在“操奇计赢”实践中的勾连、转译和重组的角色,论文为都市移动性所涉物质、交往与空间的相互缠结提供了新的日常韵律和理论想象,同时也对城市作为“社会技术性构成”这一理论主张提出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石明 《新闻知识》2012,(6):43-44
在人类开发与利用媒介越发充分的时代,知识分子与媒介的融合也越发深入,从士阶层与媒介的接触多是在为统治者作传声筒、卫道士,到近代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再到现当代知识分子与媒介的亲密接触,知识分子悄无声息地步入了媒介化征程。  相似文献   

11.
The work of the modern police apparatus is highly dependent upon media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traces crucial developments in this history, analyzing the central role that media have played in policing practices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modern patrol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We trace how the governmentalized police force has used media to govern efficiently what Foucault calls the three great variables: territory, speed, and communication. In conclusion, we consider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sistance in a time when digital police media have given rise to alarming strategies for surveilling populations, stifling dissent, and exerting control over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媒介竞争中经常使用的价值链一词出发,回顾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脉络,及其对媒介生产行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媒介生产网络更能概括目前社会情境下的媒介生产方式,体现传播资源的集散运动。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2010年传媒经济研究的期刊文献做了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文献分析,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述和分析了传媒经济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与研究突破。  相似文献   

15.
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整合、融合和汇聚已成为当代传媒形态发展的主流。并存是现象,互补是功能,融合是趋势,创新是结果。作为媒体形态创新的努力,整合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天新媒体的进行时态。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史研究:“问题”与“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力避没有生命力的流水账,必须要有问题意识,才能以抽象概括的理论语言,总结复杂而具体的历史事实,抽丝剥茧,甚至画龙点睛。理论烛照史料,使我们洞察材料背后曲折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但倘若走另一个极端,理论先行,生吞活剥,将中国材料硬塞进宏大社会理论的紧箍咒(例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这种理论霸道也不足取。本文提倡以默顿的中距理论,联系媒介文本到更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7.
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侧重讨论媒介融合的研究视角,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差异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媒介融合概念进行了归纳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媒介融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内容和服务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elevisual parody as a media literacy educator, and the potential of parody to channel the powers of comedy and entertainment in order to “teach” the techniques and rhetoric of televisual texts and genres. It focuses on the case of the hugely successful and popular animated parodic sitcom, The Simpsons, and its playful attack on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al culture. Currently in its 16th season, The Simpsons broadcasts to approximately 60 million viewers in 70 countries weekly, offering a playful critique of television from within the television fram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