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药眠的小说《陈国瑞先生的一群》等作品被视为抗战时期讽刺文学的代表作,但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一批小说却长期湮没无闻。这批作品中,短篇小说《毒焰》、《A教授的家庭》、《工人之家》以及中篇小说《痛心!》、《一个妇人的日记》,它们的内容和主题都烙上了彼时作者生命体验、革命信仰及文艺主张的印记。同时,它们在题材选择、情节模式及主题升华等方面,与蒋光慈式的"革命文学"若合符节,但在书写重大事件、表现革命动力等方面,则与蒋氏革命小说颇有参差,也因此不被当时的读者青睐。然而,这批作品在思想主题、人物刻画、讽刺手法和批判意识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贯穿于黄药眠小说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也成就了其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2.
龙建兴 《阅读与鉴赏》2010,(1):41-41,44
鲁迅的小说,像《药》和《阿Q正传》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病态的灵魂。最后这些灵魂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不但激励了读者,而且被后代许多作家奉为圭臬。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作者通过《药》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从小说题目“药”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小说《药》的深刻内涵,从而学习和把握小说《药》的主题,因而我的教学重点就以“药”为突破口,分三个层面展示,即:无效的痨病药,无效的革命药;有效的救国良药。简言之,两服(无效)药;一服(有效)药。让学生明白学习有法.又无定法,要善于动脑思考.探求认识事物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药》,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华老栓等人物形象、精确地渲染了小说环境、深刻地表现了小说主题。这种“以微知著”、“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药》是鲁迅小说的名篇,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曾经激励过五四革命青年们的心。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小说创作年代相对久远,内容题材远离学生生活,情节头绪繁多,结构形式复杂,把握小说的主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从小说题目"药"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小说《药》的深刻内涵,从而学习和把握小说《药》的主题,因而我的教学重点就以"药"为突破口,分  相似文献   

7.
《药》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其主题是: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引起疗救的注意”。分析这一主题的方法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主题时,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小说《药》和《祝福》是鲁迅20年代前后创作的两篇小说,前者出自《呐喊》,后者出自《彷徨》,两篇都是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的重要讲读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篇小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一悟。 一、标题含义 两文标题均简洁、鲜明、醒目,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标题《药》含义有三:一是揭示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唤醒群众起来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1.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文章从独特新颖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品。研究《百年孤独》,"孤独"无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试图从欲望、思维、革命、暴力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以期能剥离笼罩在小说之上的魔幻面纱,揭揭示小说超越时空的"孤独"意蕴。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他以文学参与历史的发展,记录时代的足音。时代在他的小说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小说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倾向。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圆熟精练、叙述的精粹警拔而自成大家。《药》在这两方面更值得特别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最早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19年5月)上,这是鲁迅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但《药》已显示出鲁迅后来作品的许多特点,如取材的现实性特点、写作技巧的精练圆熟、主题涵义的深广沉重等。一、题材的选择《药…  相似文献   

15.
也谈小说《药》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毛月,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被杀,他的鲜血却被贫民华老栓夫也用来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反映了汉末革命者为推格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以及斗争惨遭失败的历史事实.作品在热情颂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愤怒抨击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镇压革命的罪恶的同时,对于群众的愚昧、迷信、麻木,表现了强烈的悲愤,提示读者:革命者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然终将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命运。小说以具有象征意味的《药》为题,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上述主题.希望小说所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于“五四”时期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以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其罪恶。这类革命文学的主题确乎是由当时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决定的。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含蓄的曲笔和深刻的讽刺同时描写了两个故事情节:其一是讲用人血馒头医治华小栓痨病的故事,结果华小栓糊里糊涂地被封建迷信的愚昧害死了;其二是讲革命志士夏瑜被反动封建势力杀害的故事。尤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竟有许多未觉悟者还麻木不仁地去观看革命者被杀的热闹,甚至还有人用馒头蘸革命志士的血来舐吃!然而,另一方面小说又含蓄地指出革命事业仍在继续发展,那夏瑜坟上所出现的一圈红白鲜花,正表明革命志士的未竟事业正被他的同志们继承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对绘画艺术极有研究,他深厚精湛的美术修养使他在文学创作中非常善于传神地运用色彩词,他的小说《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药》中用色彩词三十多处,用来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了沉郁幽深的风格;用来刻画人物,写真传神,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用来对小说的文眼──人血馒头着意点染,发人深省,深化了主题。这很多成功的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借鉴。 一、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显示风格 小说《药》主要“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风格沉郁幽深。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收入了鲁迅先生的《药》、莫泊桑的《项链》和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这三篇经典的小说,而且将本单元学习小说的重点定为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用意是明显的,设计是巧妙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鲁迅的名篇《药》,放在高中第四册课本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分析结构、把握主题。小说常规教学的套路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比如《药》可从概括小说的情节入手,明晰小说的结构;又因为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而弄清了人物性格,也就把握了小说的主旨。这种教学简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本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概括的: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落后、愚昧无知,从而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毒害人民的罪行。同时,赞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认识,面面俱到,从作品内容看,好象确也如此,并无差错。但是,掩卷思之再三,却感到不尽然,甚至与作品所应达到的思想高度距离较远。我觉得,小说《药》不是一般地介绍小栓和夏瑜的死,及其怎样死的故事,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个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