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沫若早年新诗理论深受中国传统"表现诗学"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情感本位的突出、对表现自然性的重视、对自由形式的强调以及对超功利艺术的倡导等方面。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激活了抒情主体的个性因子,冲破了传统决定论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促进了中国诗歌文体革命的顺利进行,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独特的生存遭际、文化境遇以及他富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作实践等,决定了郭沫若诗学的核心是以现代性价值为主轴的浪漫性。其浪漫诗学的现代性价值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崇尚主体自发生命冲动的高峰极端体验;受现实逆境压抑而通过潜意识的愿望投射和自我向外扩张,来宣泄、抒发、寄托内心的自由企盼;追求个人内在情感的本真流露。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伍世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是郭学研究中一部有学术力度的新作。敢为人先的崭新命题,中西诗学互动原则中以个案的思索而洞观全貌的创意,诗学与创作实践“互证”的理路,都使得该著在郭学研究中具有新的开拓意义。此外,严谨而肯綮的论证,清新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严谨扎实的学风也使得该著具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与郭沫若分别是英中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学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情感的流露方式、情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性思维与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诗歌题材等方面。造成他们诗学思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前期对现代性的拥合和感悟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的浪漫诗学在精神意蕴上既有理想化的激昂、个性扩张、讴歌现代文明的一面,又有忧患意识、自我谴责、返回自然的另一面;在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特征,又有注重艺术“构型“、艺术表现的特征,还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起来。此外他还通过生命本真情绪沟通了诗学价值观与形式论,构造了主体“发现“与客观“检察“并重的诗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古典诗学的奠基之石,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话语传统,使得话语构成中的言与意、比与兴、文与质发生某些嬗变,从而形成了以感悟式、隐喻化、多义性、模糊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玉芳 《文教资料》2006,(28):31-32
鲁迅一生从没有抛弃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因素,反映在诗学观上,是他重视“超脱古范,直抒所信”、“率真等诚,无所讳掩”,强调精神主体的真诚袒露、自然流溢和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日本神道中的"和魂"、"荒魂",崇拜太阳象征体,敬神崇祖现象,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所以,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可以从日本神道上述内容中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将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教郭沫若暗诵,在他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养成对诗的爱好。在就读私塾时老师改革了教学方法,增设了诗歌,他得到了诗的第一步修行。在少年时期,去嘉州读书期间不仅得到了诗格培养,而且得到了人格的锻炼。在美与丑的矛盾中陶冶自己的人格。在成都时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发展了他的反抗叛逆精神,同时诗歌变成了他的斗争工具。他留学日本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的诗,给他的诗带来了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在诗论的基础上提出对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想。他在《三叶集》中对理想人格做了初步描述,并展现于《女神》中。但是这种理想人格无论是在诗论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有肤泛之嫌。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化的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美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形成了他诗歌形式论、审美目的论以及审美风格论等美学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三叶集》大部分篇幅是郭沫若矛盾痛苦心灵的忏悔。其天性放荡不羁,但传统和良知又使它不能尽情迸发。他充满自卑又不能泯灭自负,这成为它接受泛神论的心理基础。一方面浓重的忏悔意识使他企慕完美人格,另一方面其伦理意识仍然屈从自由天性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郭沫若的小说,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郭沫若的第一篇小说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呈现,自我抒情小说是时代青年苦闷情感及抗争状态的呈现,寄托小说是作“借古鉴今”“借古讽今”价值取向的呈现,写实主义小说是作社会责任意识与主观战斗精神的呈现,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统治是贯穿小说创作的主线,强烈的主观色彩及新奇的想象构成了小说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和成功的践行者。他主张人的发展应当是球形的,立体的,向四面八方展延开去;他推崇自主自由学习,反对盆栽主义;他倡导大胆怀疑精神,希望在毁坏中创造;他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审美的,应当开发“内在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