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展示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从中不难发现依恋与背叛的主题。陈凯歌以此为剧本拍摄的电影《霸王别姬》,又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感受。这两种异质文本在故事、叙述和文本三个层面上除了某些相同之处外,又分别保持了小说和电影的独有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貌和故事主题。但二者在带领读者和观众进入艺术世界的可能性和随之产生的感动却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2.
《印度之行》是一本名著,对小说的研究也非常多,却鲜有对小说刚出版时发表的一些文献进行回顾,以及能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对1924年文献的回顾,力图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924年文献研究内容、1924年文献与现代文献对比、1924年文献对后来小说研究发生的作用、1924年文献对以后小说的研究有什么启示。本文涉及的是Critical Heritage中收录的第96至132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中以匆匆为主题,对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饱含深情的描述中,读者会产生全新的认识与看法。基于此针对《匆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论逐渐成为鉴别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理论。《命若琴弦》用内指性的语言为全文铺垫了一定的情感基调,而这语言背后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功能,异于常态的抗拒性语言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文中塑造的老瞎子形象在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同时,也完成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背后还塑造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品背后的文学的意蕴正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的阐释,其中也蕴涵着宗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米祈 《成长》2006,(1):73-73
米祈: 我对印度的印象,来自于自小所看的印度影片,其中印度人追求爱情的热烈奔放的生活方式,也能清晰地反映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我因为好奇,进而了解到鳊的宗教传统主要有印度教和佛教,从总体上说,佛教一般比印度教更强调禁欲主义。然而,在一个佛教曾经盛行的国度里,印度的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一本内容包罗万象的《性典》。  相似文献   

7.
《天鹅的故事》全文都是叙述,很少直接抒情。然而这种叙述是一种不抒情的抒情,而且比抒情更深沉,它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幕,那撼人心魄的一幕中还包含着“智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9.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采取了故事里有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介绍了一位少年成功劝谏的故事。全文语言生动传神,在叙述内容和表达上前后勾连,一线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以后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为作者独具匠心的形象塑造所折服。下面笔者主要就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谈谈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的解读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实践行为之一,常要运用语用分析作为主题阐释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深层回指分析的效果会影响文本主题阐释的效果。文本语言经常具有无先行项的回指,歧义回指和零代词回指等深层回指的形式,在句法范围内无法分析,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方可解决。《凡人》和《爱药》从叙事形式和语言特征等方面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因此,以这两部小说为例,说明文学文本中的深层回指形式与作品中的身份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Gender and Education publishes articles that are considered as key references in the field, but at present the journal has limited connection with Gender Studies in Latin America. To understand this, all the titles and abstracts of the issues published between 2011 and 2013 were read. In this period, Gender and Education published 141 original articles, and among them only four were about Latin America. Altering this situation demands specific actions, including those that the Editorial Board is already planning. However, such reading brought to light many other questions that might be analy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rth/South 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labour. This essay discusses only one of them: the fact that articles about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South often identify their location in their titles, while this is rare among papers about metropolitan countries. An apparently simple change is suggested: that the authors question themselves about how far their ideas are understandable to reader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