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教学中存在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弄清学生懂而不会的原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既懂又会"。  相似文献   

2.
"懂而不会"的现象在数学学习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问题。仔细分析成因、探讨特征,从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关注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真正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通过及时的追问加深学生的思考等,努力消减"懂而不会"的现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而且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归因为"假懂",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分析了"假懂"的成因,并给出了减少"假懂"现象的一些对策,以期在教学中引起同行的重视,改善"假懂"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课文,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以及不懂的地方,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生自学《桂林山水》的  相似文献   

5.
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懂你》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不能解决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真正的学习就开始了”。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缓解社会需求压力,促进专业和学校发展,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和“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教学理念,采用“会—懂—精”层进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其扎实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0,(7):19-19
哈喽,听说你又被老师批了一顿,难过吗?(幸灾乐祸中)谁难过呀?谁难过了?你没被批过,你能懂“偶”心里的滋味?懂呀.“偶”怎么不懂?  相似文献   

8.
几何光学重在考查与物理光学等的综合题、光的折射、全反射和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等题型,能力要求"三懂"。狠抓"三懂",是教学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覃晓舟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是新课标第14个学习任务群,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担负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使命。通过深入研究高中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懂你     
楼剑波 《课外阅读》2011,(2):110-110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听到那一声声心的呼唤。孤独无助时,那颗心在企盼;疲惫困惑时那颗心在企盼;被人误解时,那颗心在企盼;欣喜雀跃时那颗心在企盼……于是我的心也常与那一颗颗企盼的心相撞、相融,让我的心真真切切地告诉他们:我懂你!!!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强调的无疑就是要学生真正地"读懂".语文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因此,我认为必须抛弃那种纯粹的"讲懂",变"讲懂"为"读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读懂"呢?……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懂而不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中"听懂"境界与"会做"境界的不同。为了实现从"听懂"(意义建构)境界到"会做"(能力生成)境界的跨越,学生一般需要经过"初级和高级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等五个具体阶段(或五种学习境界)。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并在实践中寻求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学生说起,数学课很简单,我一听就懂。可很多同学听懂了却一做就错,这种现象不但困扰着老师,也打击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本文在充分调查出现此现象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此类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懂”通常是与一系列的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强迫性认知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同层面的表象,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过程、一种要求,或是一种情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师要懂得数学教学。为此,要懂数学中的字、词,懂数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懂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及基本方法,才能运用教材,引领学生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李巍 《华章》2013,(18)
如何培养学生懂礼貌、讲卫生的习惯?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师要懂得数学教学.为此,要懂数学中的字、词,懂数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懂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及基本方法,才能运用教材,引领学生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