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建业是湖北省著名的特级教师。 他的《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一文载入全国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经验荟萃》一书,《太阳》一课的教学录相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录相课在全国义务教材培训会上展示。 他曾在广东、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上公开课。四川德阳的一位同行听了他的课后感慨地说:“好久没听到这样好的课了!语文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就是应该这样学语文!”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朗读是赋予作品的生命。朗读是理解的需要,儿童是靠听力进行思维的。”我又认真拜读了美国著名的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更加认定:读书给孩子听,是最有效的语文学习途径之一。于是,我胸中不由得涌出万般豪情:我要每天朗读给孩子们听!  相似文献   

3.
游旱泳     
刚上二年级的李小宝,经常在电脑和画报上看见有人在碧波中游泳的场景,心中很是羡慕。 一日,他对爸爸说:“您就不能领我到游泳场教我游泳吗?” 爸爸一听十分感慨:“孩子,恐怕令你失望啊!”  相似文献   

4.
程言峰 《师道》2009,(5):57-57
“我有一个特级教师的爸爸,有一个‘特级’厨师的妈妈,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家庭中,我真是三生有幸!”——当女儿看到班级中的同学被父母疏远的时候,总是感激地在我的耳边,投以语言的“糖衣炮弹”。每每此时,我心头不由一热,感慨之余,我总是想:其实应该感谢的是你,孩子!  相似文献   

5.
曾经听一位书法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开始告别毛笔书法了!。”而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我也同样感到尴尬:那些喝着牛奶、吃着肯德基长大的一代对祖国的传统艺术近乎是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6.
梁凤娥 《教师》2012,(25):30-30
评课作为一项教研活动.是听课的继续和提高。俗话说:教学相长。其实“教”与“听”“教”与“评”何尝不是如此!“听”是“评”的基础,“评”是“听”的反映。“听”——听什么?“评”——怎样评?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一、评课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参加了一次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课的类型是示范课.授课教师有两位。一位是特级教师.另一位是一般教师,两节课各有“千秋”。特级教师上的是高二年级女生的选修课——体操类.另一位老师上的是高~年级的足球课.评课人本应该就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可从头到尾听到的只是对特级教师的赞赏和恭维.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评价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对那位没有名气的老师却只字未提。而实际上课的过程是:体操课上教师在运动负荷的把握上就有点欠缺,整节课学生间歇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足10分钟;足球课上的是脚弓内侧传接球,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加入游戏——传球接力比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技术。提高了教学效果。2.零距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以琴 《广西教育》2013,(44):67-67
现在的孩子真忙啊!忙着上五花八门的培优班,忙着参加“奥数”“奥英”考试,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快乐。每当周末,我看到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时总会心生无限感慨: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可以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呢?无意间翻阅吴蓓老师所写的《请让我慢慢长大》一书,我一下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8.
许良培 《中国德育》2012,(12):61-62
在即将结束中国史教学的时候,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堂课——《感动吗,我的孩子们》。那天,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健步迈上讲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上一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愿意听吗?”“愿意!”在学生洪亮的声音中,我拉开了课的序幕——穿越过去,走向未来!于是,我将课前准备好的道具有序地展示出来,并做详实的讲解。  相似文献   

9.
10的认识?……我是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特级教师张老师的课堂的。这节课,几乎是在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起点上上课,可不容易啊!那么,张老师又会怎样带着孩子起跑?  相似文献   

10.
《下一代》2012,(5):35-35
初次听到“生本”这个词。是从孩子好奇的语气中。一天,他说老师要用“生本”的理念教学了。听了这话,我只是无奈地笑了笑,无论学校搞什么新花样,孩子还那样。在此之前,我的孩子似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提到学习愁眉苦脸,一写作业就抓耳挠腮,课上“开小差”,课下对学习更没兴趣。对这个有些“厌学”的孩子,我也伤透脑筋,  相似文献   

11.
小贝是个自尊心强、爱表现的孩子。一次,姥姥夸我而没夸她。这下,她脸色可就不对了,小嘴撅得能拴得住一头牛!眼看就要“下雨”。姥姥一看,急忙打圆场说:“小贝比宝宝好多了,学习第一呢!宝宝哪比得上你!”听了这话,小贝才“转阴为晴”。要不,她非哭个痛快,闹个不停!全家谁也没得招架。一天,她刚上完琵琶课,就到姥姥家把新学的曲子表演给大家,我们只好“从命”。一听,嘿,还真有那么点味。小贝见大家听得满意,表演便一发而不可收,一曲又一曲,一遍又一遍,直叫人听得有点腻烦,可我们又不想打击她的积极性。正在这时姥姥叫我们…  相似文献   

12.
谢冬霞 《生活教育》2012,(13):51-53
带着对“生活作文”的渴盼与憧憬,我千里迢迢一路辗转9个多小时来到江苏省泰兴市参加全国第二届“生活作文”研讨会。虽然我从教十余年,但对作文教学一直懵懵懂懂。研讨会上专家们的讲座、特级教师的示范,为我拨云见日,令我豁然开朗,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不枉此行!真是不枉此行啊!下面是我在这次大会上的一些学习体悟及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开学初几个星期,对刚进校的教师进行了解性的听课是学校的惯例。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又想起上学期丁杭缨老师送教课上一段精彩的教学情景。交流时我用特级教师的课堂实例对照了那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处理,听者皆称:一个“联”字在丁老师的手里会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不愧是丁老师的“招牌动作”!  相似文献   

14.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蒋静雅 《师道》2004,(4):37-37
在我看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是学生的日记引起了我的关注——穆亭羽写下了失意:“听说上海的特级教师要来给我们上语课,同学们高兴得欢呼了起来。晚上,我把老师发的那张纸(第二天学习的内容)读了一遍又一遍,不懂的地方,我还请教了隔壁读初三的姐姐。没想到那老师却突然变卦了,不来上课了。唉!我真是白费心思!”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27日下午,一位颇有名气的特级教师赵先生在北京十二中(市重点)“借”高二年级的一个班上了一堂“研究课”。听课的来自全国各地,大约有五六十人。笔者借“地主”之便,也凑热闹去听了一回。“研究课”要研究的课题大概是语文教学改革、贯彻“新课标”之类。真是不听不看不知道,一听一看吓一跳:还有这样怪味儿的课!  相似文献   

17.
假期,我有幸和儿子一起参加了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主讲的“作文亲子课”学习,感慨颇多。在赵老师的作文课中,孩子们在笑声中思考,在轻松中表达,在体验中明理,在交流中提高。家长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提出问题,时而低头速记,从孩子与家长会心的笑容中,我  相似文献   

18.
听了宿迁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高峰执教的《难忘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我,是我们的孩子。这节课学生在台湾的历史中“穿梭”,真正站在台湾孩子的角度链接了文本,理解文本。我认为以下几点最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9.
改错题精练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公开课后,有位年轻教师对这位特级教师说:“您的课太精彩了!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两个小时吧?”这位特级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大半生!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倾我一生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内容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20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以外,为其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视为“备课”。所以,  相似文献   

20.
一、精心引导,让学生会听。 1.明确“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给孩子们上《轻轻地》这首儿歌时,我“一不小心”把“踩疼了”读成了“踩痛了”.坐在第二排的沈哲宇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你读错了!”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