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红梅 《文教资料》2011,(30):19-20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视角更多投注到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而《烦恼人生》则突出体现了世俗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晓娜 《文教资料》2013,(14):17-18
美国现代小说在整体上表现出关注灵魂"救赎"的特质,在意识本质上具有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类生存苦恼的疑问与反思。美国文学和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基督教伦理精神,揭示人类的普遍罪性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美国现代小说折射的"救赎"渴望与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失败者"的焦虑、"反荒诞"英雄的塑造、对"酒神"的寻找和内心膜拜。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的早期小说《首饰盒》中的人物身份具有多重性,叙事节奏具有语音节奏和叙事节奏双重节奏,首次提出叙事人物的多重性、叙事节奏中的身份考问以及叙事文本中隐含着的身份本质。传递出浓厚的神秘主义和人世沧桑感,熔铸着作家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对边缘人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社会的反省和思考,表现出了她对人类整体生存状态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传达出了她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理应为人类的精神生存立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在精神追求中。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存,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生于世的永恒命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体现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彰显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5.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神仙思凡”和“不乐飞升”的情节模式是汉魏六朝至唐以来仙道小说中常见的母题。这一母题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世人生的世俗品格。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束缚下,人们对食色文化的本能追求,有着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在魏晋六朝和唐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仙道小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7.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
1987年以来出现的"新写实流派小说"现象是我国当代文学在历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现代派文学、开拓(改革)文学及至寻根文学之后,转入对个人主观认定的一种生存状态迫不及待的关注,体现出一种现世的温存.从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个纵向的短期考察中,将其定性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中大量生命个体生存状态顾影自"怜",并对其总结出两大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宗教信仰的摇摆不定,即他的宗教意识源于他畸形的混合式的中西教育。一方面,张资平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作品内容由此显得驳杂难察;另一方面,他表现宗教内容的小说显示出一种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宣扬与揭露同隐同现。实际上,张氏游离于宗教与世俗之间,始终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人格。张氏作品中那种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拷问,对基督教原罪、救赎观念的宣扬,以及对世俗教会、宣教士丑态的揭露,均构成他此类小说的独特景观,也确立其在现代宗教小说领域开拓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除了以往被解析出来的儒道精神外,在潜层次上体现出了一种世俗似的豪侠精神。这可能被解说成为道家文化中道侠文化的渗透。但却又与道家文化的无为精神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对世俗侠客形象的塑造是与作者本身的知青经历和右派身份分不开的。另外,与阿城对世俗文化的一贯推崇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除了以往被解析出来的儒道精神外,在潜层次上体现出了一种世俗似的豪侠精神。这可能被解说成为道家文化中道侠文化的渗透。但却又与道家文化的无为精神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对世俗侠客形象的塑造是与作者本身的知青经历和右派身份分不开的。另外,与阿城对世俗文化的一贯推崇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浅谈《白鹿原》的世俗描写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犹如一幅简洁明练的风土人情画,勾勒出了渭河平原建国前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史及富有神韵的乡土人情。书中不但充溢着大量的世俗描写,而且也体现了许多超越于世俗的宗旨。世俗,即指小说对人生世态叙述,对人七情六欲的表现,对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的描写,在小说中属日常经验世界,是形而下层面。  相似文献   

13.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14.
1987年以来出现的“新写实流派小说”现象是我国当代文学在历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现代派文学、开拓(改革)文学及至寻根文学之后,转入对个人主观认定的一种生存状态迫不及待的关注,体现出一种现世的温存。从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个纵向的短期考察中,将其定性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中大量生命个体生存状态顾影自“怜”,并对其总结出两大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黑骏马》是张承志早年的力作。小说用悲壮的笔调抒写了一曲超越痛苦的人生牧歌,是一曲淳朴爱情的挽歌,是一个孤独者在生存和理想中的艰难跋涉。小说中处处体现出生存之艰难和理想难以超越之痛苦,呈现了众多的悖论色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空间理论是近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库切几部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从空间的权力统制、身体作为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叙事的空间化三方面论述库切在文学创作中的空间观,从而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空间本质的探索,库切向欧洲文学普遍主义原则挑战,对传统欧洲文学叙述模式、小说观念和作者权威的颠覆实际上创造出了一种事实上的批判文学,并以文本的形式参与了改变霸权政治的行动,并且体现着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关怀。  相似文献   

18.
要:王专忆的《长恨歌》以缜密平实的笔致书写了一个女人的生际浮沉,展示了一座城市于此间琐细平凡的生活情态,构架起了小说的两重叙事:表层叙事与深层叙事。在这人与城的故事叙述中,渗透着作家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感怀,由此也体现出作家对世俗人生与日常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是人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古希腊悲剧中,自由表现为一种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的勇敢来与命运抗争,从中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英雄精神,达到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0.
<黑骏马>是张承志早年的力作.小说用悲壮的笔调抒写了一曲超越痛苦的人生牧歌,是一曲淳朴爱情的挽歌,是一个孤独者在生存和理想中的艰难跋涉.小说中处处体现出生存之艰难和理想难以超越之痛苦,呈现了众多的悖论色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