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篇小说《高兴》以城乡迂移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阐述了乡下生命的悲苦欢欣。刘高兴是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既不同于传统农民的憨颟,也与当下城市人有别的独特存在。在刘高兴身上,既有着传统农民的质朴善良,也有着农民式的狭隘;既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也在价值认同等方面与城里人有着显在的差异。刘高兴是城乡文化掺杂与混合的符号,其典型性与当下性的共谋,成为贾平凹在文学理想践行中的可贵突破与深入。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小说《高兴》刻画了一个兼有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人特性的复合形象——刘高兴。尽管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有用力过猛之痕迹,但他却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失落与找寻的尴尬,从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小说《高兴》刻画了一个兼有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人特性的复合形象——刘高兴。尽管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有用力过猛之痕迹,但他却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身份失落与找寻的尴尬,从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刘高兴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并将其与新时期农民形象、传统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定位为“新世纪进城农民”形象。认为刘高兴经历着高兴又悲哀的城市人生,面临生存与精神出路的双重困惑,通过这一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出“新世纪进城农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高兴>这部作品中,贾平凹通过其底层叙述,展示了底层生命的活力及其精神亮色.刘高兴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道在民间的别样理解.  相似文献   

6.
刘高兴是贾平叫长篇小说《高兴》中的主人公,作者试图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平等的对活与交流,以民间的视角来审视农民工的生存世界,讲述农民工眼中(或者说是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与人情世态,不显声色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与判断。  相似文献   

7.
高兴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高兴地面对现实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高兴"为名的进城农民工,因为身份、职业的原因,在城市根本没有高兴起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平台。高兴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书中刻画出各种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本文就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民进城是新世纪城乡书写的重要题材。众多作品往往将焦点锁定在进城农民的不适感与孤寂感,忽视了城乡主体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的复杂性。贾平凹的《高兴》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收获,作者从刘高兴等人进城以及生存的境况出发,试图重塑当代农民的新面貌,展现进城农民对城与乡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但是贾平凹的农民书写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上,个性化和生活化成为制约小说艺术最大的屏障。  相似文献   

10.
杨文 《文学教育(上)》2014,(13):150-150
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通过她与贾府众人们的话语,分析刘姥姥是怎样遵守礼貌原则,也同时展现出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柳穿元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名播海外。他的诗文最晚于唐末就传入了朝鲜,被以次韵、拟作、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接受,其文学理论也同时得到应和。朝鲜的文人们还各抒己见,展开了对柳宗元其人及诗文的批评,其中有少部分指责或指瑕。  相似文献   

12.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4.
韩柳一直被视为集大成的古文宗师,其古文理论及创作成就广受称誉而成为经典。相比而言,韩柳与骈文的关系却备受争议。在骈散对立的古文文论体系中,韩柳用古文对抗骈文以振文风的观点自中唐迄清末从未中断,不少人甚至对韩柳创作骈文的事实有意避而不谈。但韩柳沉浸骈文日久,故其骈文除有承袭之外亦有创新。更重要的是,韩柳包容骈文及不拘骈散的创作实绩,为文章开辟了崭新的写作之途。世人逐渐认可韩柳的这一贡献,并给予其极高的骈文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对前代作家多有评述,其论往往精辟独到,令后人信服。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学术思想制约,其说亦时有偏颇。刘勰对扬雄的批评,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因其以正统儒家审美观评判是非,致使对扬雄的一些言行难以理解。本文试图遵照“知人论世”的原则,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状态、学术氛围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探讨,结合扬雄的言行作粗浅分析,寻找这位西汉文坛巨子在当时言行表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借此透视刘勰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论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是一种以意象为喻的文学批评方式。文章以丰富翔实的诗话文献资料,从审美语言学的学术文化视点上,全面论述了意象批评的学术渊源、批评特征、批评方法及其文化思考,不啻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意象批评的集大成之论,其中许多诗话文献资料皆为首次披露,于审美语言学研究颇有补益。  相似文献   

17.
刘平勇的小说集《另一种悬崖》,着力刻画了滇东北贫困农村的弱势群体形象,鲜明展现了他们复杂多样的道德生活、道德观念和道德境界.明确表现了作家强烈的道德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道德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辩析对宋玉《对楚王问》和屈原《渔父》的争议的基础上,探讨了对问文学的定义及其论辩性,并对柳宗元的对问文学的继承和超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骚赋是我国战国、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自从二者出现以后,论者层出不穷,如刘安、班固、王逸、挚虞等对其源流及艺术特色都有或详或略的论述.而刘勰对骚赋的论述则更为详切、完整,在继承前人批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