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片面地理解为总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忽略了个体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片面的理解不仅误导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解,而且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使人们对个体生产力、个性、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解不全面、深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经遭受挫折的理论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戎军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3):235-237,267
资本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重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的阐述侧重于资本的社会属性,把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但是,资本还有其他场合的用法,从资本自然属性的角度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理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 ,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根本上解放了被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建国以后 ,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坚持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展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中,发现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因素,是不断发展的,它总有一天要超过资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 ,笔者拟就矛盾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举隅 ,以期对此作点探讨。一、运用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剖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要求的规律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17——— 19世纪中期 ,在西欧 ,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而且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们极尽能事地去揭示其生产关系如何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其局限性、过渡性的剖析不厌其详,近乎完全忽视了资本主义迄今已存在三、四百年,在当今世界还占优势的基本事实,避而不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这种片面的做法,导致了实践上的诸多失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深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更好地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有益经验,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经说过,欧州文艺复兴时期是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需要政治上产生伟大的人物,而且更需要产生科学巨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历史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起资本主义革命初期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大多得,深刻得多。如果说欧州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9.
在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这一问题时,同学们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然而,我们在实践上所看到的社会主义,却都是建立在与资本主义相同的、或者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上。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依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否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搞早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任何社会形态的最根本性的标志,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不仅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且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发生根本的变革。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其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应当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但是,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能亲自领导和参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这方面的实践。本文仅对列宁和斯大林以及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科学研究的结晶。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资本论》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換关系。它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说明其历史的过渡性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所以,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系列重要范畴时,沒有局限于对这些范畴本身的研究,而是着力刻划了它们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矛盾,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辯证转化和历史归宿,设想了它们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有人对社会主义方向发生怀疑,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主要的论点是:社会主义必须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而资本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经之路。他们认为超越资本主义阶段建立的社会主义,是违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地吸收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而进行自我改良,来协调彼此对立的阶级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延长自己的寿命。现阶段,垄断资产阶级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推动了生产力的继续前进,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生产力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蕴涵的社会主义因素就越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跨越,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特殊性,社会的本质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全面地界定,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倾向。一、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及浅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揭示过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改善了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改变的其性质,避免了灭亡的历史命运,反而预示着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已经孕育着社会主义的某些因素,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特殊,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甚至存在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收入分配的形式都由特定的生产方式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据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要素所有权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按要素分配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