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一年四月,刘少奇同志来到湖南长沙县天华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以前,我们中央调查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少奇同志来了以后,我们又在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继续调查。我那时参加了这个调查组的工作。少奇同志联系到一九五八年来的报纸宣传,对如何进  相似文献   

2.
北京新闻学会于三月三十一日举行刘少奇同志新闻思想学术讨论会。这是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新闻学术研究活动。讨论会主持人安岗同志说,少奇同志关怀党的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多次论述,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教材。我们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少奇同志的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进一步办好党的新闻事业。胡绩伟同志在发言中,回忆了一九六一年随少奇同志在湖南进行调查研究时,少奇同志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谈话。他说,少奇同志当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报纸工作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发表50周年。现在,重温少奇同志的这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谈话,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把新时期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对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好的纪念。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  相似文献   

4.
胡服的文件     
胡服是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化名.1939年至1942年,少奇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期间,公开发表文章,或内部签署文电,多用胡服这个名字.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与少奇同志的来往文电多以胡服相称.这样,少奇同志在抗日烽火中驰骋中原3年多,积存了大批党内文件,作战电报和密电码.由于少奇同志对这些材料爱不能舍,随时携带使用,人们称之为"胡服的文件".  相似文献   

5.
有同志教导我们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对待朋友要像夏天,对待坏蛋要像秋天,对待敌特要像冬天。这个同志说得好啊!遗憾的是,这位同志的排比句子只排了四种人。对待男人,对待女人,对待隋人,特别是对待小人,又应该像什么天呢?小人真的是个大麻烦,你也肯定尝过滋味,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对待吧,是不是?  相似文献   

6.
少奇同志一九六一年四月关于报纸宣传工作的讲话,是针对大跃进期间报纸宣传工作中某些缺点错误的一篇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的主要精神,是谈报纸宣传工作的真实性问题,它至今仍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九六О年,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以后,刘少奇同志亲自到湖南农村蹲点,研究农村工作问题。天华大队是湖南省长沙县广福公社的一个大队。这个大队在当时被认为是全省的先进红旗大队,粮食连年增产,报纸上做过很多宣传。在少奇同志来这个大队以前,已经有一个调查组做了三个月的系统调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同志亲自书写的《萍矿工人报》报头,现在又重新与读者见面了。回想起这个报头的遭遇,令人悲喜交加。一九五五年九月,萍乡矿务局的全国人大代表郭清泗上北京开会。当时的萍矿工人报社代表萍矿工人的意愿,委托郭清泗同志带信给刘少奇同志,请少奇同志书写报头。会议期间,中间休息,在怀仁堂外的草坪上,少奇同志与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在一起交谈。郭清泗同志走拢去,拿出萍矿工人报社写的信,说明来意。少奇同志笑问毛泽东同志:萍矿工人报要我写刊头啦!”毛主席当即回答:  相似文献   

8.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9.
少奇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开封? 刘少奇生命的最后27天是在开封度过的。 1969年10月17日夜,开封南郊军用机场,一架伊尔214型飞机慢慢着陆。舱门打开,中央文革专案组人员招呼工作人员爬进机舱,将一个裹着棉被的重病患者抬了下来,放进救护车里,然后在一个轿车引导下,悄悄驶进了北土街10号市人委院内。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审查通过,没有王朔署名1997年春节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韩三平厂长约我聊聊。大致的意思我还记得,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我知道他也忌讳说"枪毙"),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眼下那么多拍电影的导演跑去拍电视剧,而你却毅然  相似文献   

11.
皖南大学是安徽师大的前身之一 ,这一校名是由刘少奇同志题写的。1982年 ,我校校史编写组成员向原校党委书记万立誉同志了解校名题写情况 ,并将万立誉的口述内容记录下来。据这份口述记录 ,皖南大学校名是少奇同志在1959年10月来安徽芜湖视察时 ,应万立誉之请而题写的。但笔者在1997年3月23日《芜湖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看到“1958年10月21日 ,刘少奇同志视察芜湖”这句话时 ,就产生了疑问 :少奇同志究竟来过芜湖几次呢 ?带着这一疑问 ,笔者查阅了1959年10月以后的芜湖日报 ,没有少奇来芜湖的报道 ,后在195…  相似文献   

12.
“少奇同志来了!”“真的,少奇同志到报社来了!”人们竞相传递着这个好消息,兴奋、喜悦、幸福交融而成的股股暖流,从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生起,涌向我们敬爱的少奇同志。这种热爱党的领袖的动人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那是一九五八年“七一”前夕——六月三十日下午四点钟,少奇同志到北京日报社来,群情激奋的一个场面。尽管是二十一年以前的事情,又遭到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严重破坏,但是它至今仍然完整无缺地保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今天纪念少奇同志,回忆起少奇同志当时在北京日报社三楼会议室发表重要谈话,为  相似文献   

13.
我这次参与《石头开花》之《信任》这个单元,演一个妇女主任兼会计,同时还有自己的家具厂,挺有趣的一个角色.出演这个角色让我有非常不一样的体会,原来以为要去演一个扶贫戏了,做好了去吃苦的准备.没想到一到江苏宿迁,我看导演一直在挠头说,哎呀,去哪儿拍呀,到处都那么好看,到处都修得那么漂亮.当时我们整个制片团队,大家都在说,没...  相似文献   

14.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电视新闻(含专题报道)自然不予例外。我们可以说,新闻是拒绝导演的。然而,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工作中,导演的影子无处不在。当然,这里的导演比戏剧导演要隐蔽得多。比如采访时,记者指点采访对象要如何如何做,怎样怎样谈等等,这是记者在充当导演角色;采访对象为了形象光面些,在言谈举止及服饰上刻意追求,这是采访对象自己导演自己;至于旁人导演记者该怎么拍,采访对象该怎么表演,更是屡有所见。  相似文献   

16.
张书志 《湖南档案》2013,(11):22-25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张鹤亭受到冲击,造反派批判他说:“你是韶山灌区副政委,你怎么把韶山的水引到刘少奇的家乡花明楼去呢?”  相似文献   

17.
去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期间,由河南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缅怀刘少奇》在一些省级台播出,反响很好。纪录片再现了伟人风采,寄托了河南人民对少奇同志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拍摄这部纪录片历时半年多,行程数万里,采编人员走访了少奇同志当年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对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活动进行追踪采访,从许多人的记忆和翔实的资料中凸显出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8.
增强洞察力 采写好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笔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每当听到获奖作品讲评时,或者同行发表出好新闻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啊?我也看到过我怎么就没去采啊?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这就是新闻的洞察力不强有关。所谓新闻洞察力,  相似文献   

19.
漫画·笑话     
《出版参考》2009,(11):28-29
大麻烦 丈夫:你为什么总是把我的照片放在手提包里啊? 妻子:我遇到麻烦的时候,一看见你的照片麻烦就消失了。 丈夫:太好了,我能给你无穷的力量。 妻子:是啊,我一看见你的照片就会对自已说:“还有什么麻烦比这个更大?”  相似文献   

20.
常见小学生上课读书,有时候会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要是让他们看戏看电影呢?立时就精神起来看得津津有味。这现象里头包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戏和电影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生活化了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还有什么序幕呀、高潮呀、结局、尾声呀,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文章写得都像戏和电影,那不合实际,但写得不要太平了,注意有些“戏”,应该说是并不过分的要求。有人说,农业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喜欢起伏的高山。的确是这样,这话正同中国的一句古语相合:“文似春山不喜平。”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粗粗地想了想,文章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