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新认识宋明新儒学的宗教色彩方言对于宋明新儒学的性质,本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曾产生过一场讨论。任继愈先生1980年《论儒教的形成》(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一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儒家思想逐渐演变为儒教的过程。他指出孔子的学说经历了两次大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聚讼纷纭,各执一端,但是,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肯定说,认为儒学是宗教;二是否定说,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三是折衷说,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肯定说在理论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刘咸炘《医喻》《左右》《同异》《流风》是一组分析中国儒学发展得失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是在横观偏正,纵究源流,站在明统知类,建中立极,综贯老子、孔子的学术宗旨的基础之上,拯救中国学术各趋极端,往而不返而开出的一剂药方。刘咸炘整合老、孔,发展与提升了儒学发展现代转型的新境界。他期待中国儒学史从非左即右、往而不返、争斗不息、别有所图的邪路上回归老子、孔子的太古之道。刘咸炘坚守先秦儒学的中观理想,对中国真正的自本自根的中国文化具有坚定的信仰。刘咸炘认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包荒含弘,任天圆道,返本开新,才是中国儒学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卢军 《寻根》2004,(3):31-35
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信仰过原始宗教,或长或短有其自然、图腾、祖先崇拜的历史。先民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便产生了“祀神驱鬼”的“祭仪”,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使神灵附体,替鬼说话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并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孔子的学说,广为传播二千多年,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孔子思想业已...  相似文献   

6.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蒋庆中国儒学有两大传统,一为政治儒学,一为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心性儒学则以宋明儒学为代表。两大儒学传统虽一根而发,同源於孔子,但其所欲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内在的理路也因之不同。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的关...  相似文献   

8.
略谈儒学与现代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肇鹏儒学创自孔子,迄今二千五百余年,成为一个札根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学派。二千多年来,儒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儒学,孔子之后,支分为孟荀两派,孟子荀子取向不同,然宗师孔子,祖述六艺则是一致的,所以同属儒家学派。汉...  相似文献   

9.
去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代表、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孔子诞辰255O周年纪念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请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举办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9月6日,在首都博物馆所在地─—北京国子监孔庙内,举行了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中华孔子学会共同推出的“纪念孔子文化活动周”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幕式,有与《北京广播电视报》合作的“孔子与儒学”有奖知识奖赛,亦有《中国日报·北京周末》与首都博物馆合办面向外籍在华人士的“拜谒北京孔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仅就先秦时期孔子所编纂的《尚书》看,中国历史在尧、舜之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文化,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2.
现已94高龄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先生,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深知“交欢玉帛”的重要.笔者有幸多次拜访楚老,聆听其精辟而深刻的言论.一次,楚老在为笔者讲述其诗作《经曲阜重游孔庙》时说:“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有很大的片面性.孔子和儒学,不是想打倒就能打倒的.我的观点是“取精去糟粕,宏旨昭千秋”.不仅对孔子和儒学应该如此,对待一切传统的、外来的文化,都应该如此.日本国在这方面作得比我们好.日本发展得这么快,他们自己就承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方氏墨谱》中一幅题为“函三为一”插图的广泛争论。翟理斯认为插图的主题为“三位一体”,图中人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和两位景教牧师;劳费尔、夏德、庄延龄、马伯乐、沃纳等人认为插图主题为“三教合一”,图中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和佛陀。中国学者黄伯禄也参与其中,并带来了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材料和观点。这场争论虽然并未形成关于景教东传另一历史遗迹的共识,但最终推进了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面貌,也揭示了此时处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西方汉学所具有的鲜明阶段特征,理应成为汉学发展学术史和中西文明互鉴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公元2004年的1月,恰值中国农历甲申猴年的春节期间;而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此时运行也已3个多月了。在其开幕时段内,“中国文化年”各类项目,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致使“中国热”在法国境内不断升温,同时刺激着法国公众更加强烈的期盼——“中国文化年”继此之后,将有怎样的惊喜与震撼?伴随中国传统春节的到来,“中国文化年”的第二个高潮时段与中法建交40周年纪念日相约而至,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的国事访问,更将这节日的气氛和“中国文化年”的精彩,推向一轮新的高潮。巴黎市长德拉诺埃邀请北京市王岐山代市长…  相似文献   

16.
舒大剛 《中国文化》2012,(2):96-108
作为中华元典的儒家经书,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结集的过程,从早期旧史阶段的“诗书礼乐”,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经”,再到後期儒家研习的“十三经”,呈现出不断扩充和最後定型的状态。儒家经典的每次扩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次经典体系的扩大,也预示着儒学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19.
<正>孔庙,是古代中国祭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场所。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孔庙不仅体现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而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孔庙的起源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国国君鲁哀公为表达悲痛之情,将曲阜的孔子故居三间辟为收藏孔子生前衣冠琴车书等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节予以祭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孔庙——曲阜孔庙。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关于天下观、中国观、夷夏观、大一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颇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观念,如“畿服理论”和“春秋三世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表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融合主张,对我们揭示辽宋西夏金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描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