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9,(18):98-100
本文试图通过对孙犁作品<书衣文录>内容的梳理和分类,发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考察其文本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尝试从<书衣文录>管窥作家在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之后心态的改变,并进一步借用"潜在写作"的概念对<书衣文录>进行再次定位和价值的重新判断.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此时,他已然步入生命的晚途.文革经验、无以抗拒的生命衰老及其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晚年孙犁所有言说的内在规约.综观孙犁晚年的创作,"失望"与"愤激"是弥漫其间的两种主要情绪,分别对应着其文革经验和步入人生晚途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老生代"散文是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而"文革"记忆是"老生代"散文多有涉及的内容.在对这一内容的表述上,"老生代"散文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态度:一种是以巴金、萧乾、季羡林为代表的讽谏立场,另一种则是以杨绛、陈白尘、孙犁为代表的宽容节制立场.不同的叙事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但因精神资源的共通性与一致性,"老生代"的"文革"多元记忆完成了彼此间的互补,共同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6.
孙犁把自己在文革之前十年的创作空白笼统归结为疾病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形并不尽然.通过对"孙犁在1962年"的考察可以看出,疾病并不是影响其创作的主要原因,而"写"与"不写"之于当时的孙犁,更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立场的选择.孙犁正是以其睿智的选择,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卓异个体.  相似文献   

7.
"五七干校"是"文革"时期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的场所,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实践"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具体形式之一.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起源并成功实践于民主革命时期,但在"文革"中却被推到了极端.把知识分子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并没能实现思想改造的目的,反而浪费了知识分子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时光.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毛泽东所倡导的"知识分子工农化"思想对于促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只是结合的方式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崔晶 《文教资料》2009,(11):63-66
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时"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一生不仅写作了包括书信、序跋、后记在内的多种副文本作品,还是《书衣文录》等新型副文本的发明者,副文本创作在其整体创作中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随着孙犁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其副文本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十年文革,孙犁心灵受到巨大的震荡。他开始怀疑以往的许多信念,又没有找到新的精神支柱,心里一片迷茫。早年的孙犁浪漫,有激情,写出风格清新明丽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深受好评。晚年的孙犁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小说了。其中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情的原因。晚年的孙犁杯弓蛇影,小心翼翼地在书中寻找精神的逃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is an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theory as the author has come to know and interpret it by dealing with this subject 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during which he has also himself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broa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earning which is presented in his wellknown books on “How We Learn” and a lot of other books and writings.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共和国的准同龄人.学者徐友渔在访谈中回顾了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他特别回忆了“文革”中参加造反、上山下乡、阅读哲学著作及自学英语的经历,分析了“文革”中的阅读思考对日后思想道路的决定性意义。这是一篇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较有代表性的思想自传。  相似文献   

14.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章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等身。文章内容广博,文本齐备。在文章理论的建树上,他主张文质统一。文德一致,师古必须随时,讲究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他力求通过实践来证明"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当他从实践中发现"文化大革命"有问题时,总是认真地去反思。他发现多少错误就纠正多少错误,而且是真诚地、迅速地去纠正,在政治、文化、军队、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都纠正了许多具体错误,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也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和斗争。毛泽东在对"文化大革命"反思和纠正的过程中,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实上已触及到造成这场灾难的思想方法原因。但是,毛泽东没有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误的,还以为这场运动从根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期间毛泽东继续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误入歧途的结果,这个期间毛泽东始终热爱人民。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6.
王力的随笔创作很贴近现实,但他把自己作品,定位于“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即他没有秉书直言,而是采取“隐讽”的修辞策略,让看似“满纸荒唐言”的作品,里面却潜伏着“一把辛酸泪”。同时,他重视“书生救世”的作用,作为一介寒儒,却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抗日热情,让人读来怦然心动。其语言熔文言、白话与书面、口语于一炉,涉笔成趣,文采斐然,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先生在晚年的“文抄式”的散文创作是他独创的文学体式,对此人们的评价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引文来源广泛,可见其读书之多。通过一个人所读之书可以窥见其人的治学甚至是为人。本文就是选择这样的角度,从周氏的“读书笔记”来看他写作时的心态。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一直没有离开北平,以至于后来的“附敌落水”,此段时间的周氏文章是研究他当时心态的极好资料。而在1940年的周氏文章相对集中的通过日人笔记谈到日本的文化,由此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周氏做出的“艰难的抉择”的深层心理吧。而其文中的日人笔记庶几可以看作是“个人书写”或是所谓“野史”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吧。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散文出现于当代散文陷入发展困境之时.他创作的文化散文开拓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他以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良知的探究参与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但余秋雨也面临着散文创作的危机和如何突围而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