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是个热门职业,社会上偶有冒牌记者出现,在新闻媒介本身,则混杂着某些冒牌新闻。如果说假记者现象给新闻工作造成了混乱,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假新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直接。有人问:社会上那么多的真新闻还写不过来,为何有人还要鼓捣假新闻?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某报曾刊登一则新闻,说是一位老人在河里钓鱼时,钓到一把夜壶,壶内有一条鲤鱼,鱼内有一枚戒指。这哪里是什么新闻,简直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一则童话故事。此类“新闻”既非作者所见,又无事实根据,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杜撰出来供人消遣的笑料。把这些从浴室里、马路上、汽车上传出来的奇闻,刊登在新闻纸上,岂不有损于新闻的声誉!  相似文献   

2.
近日,中国足协展开打击足坛假新闻行动。据报道,中国足协新闻办公室7月28日宣布,“足协”于26日对涉嫌在国奥队参加奥运会预选赛期间,报道舒畅和李蕾蕾欲退出国奥队假新闻的《无锡日报》、河南《大河报》等5家报社和记者,作出“停止报社和记者采访中国足协主办的所有比赛的资格”的决定。“足协”这一决定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足协”是否有权处罚新闻媒体和记者,“足协”的处罚决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  相似文献   

3.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浮躁的成因及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纸馅包子"在内,近年来一些假新闻的出笼,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研究"纸馅包子"等假新闻出笼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从业人员的浮躁是一大因素。浮躁者,轻浮急躁也。目前这一弊端  相似文献   

5.
“新闻策划”在新闻工作者中引起了争议,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必要的。有人认为新闻策划属媒体管理范畴,是媒介对其新闻活动进行的谋划与设计,有人则认为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性新闻,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由记者参加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一种行为”。对于后者的看法,新闻界内部分歧较大,因此,本文主要就新闻本源能否策划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目前,由媒介或记者个人“策划”出来的纯属杜撰的假新闻并不多见,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些媒介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华西都市报》策划并报道的“解救三…  相似文献   

6.
新闻打假,教育先行.今天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记者、编辑、主管,他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道德坚守,对假新闻的认识和态度,对假新闻成因的分析,对如何避免、减少假新闻方法的掌握,对新闻造假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一旦新闻造假可能付出的代价的认识,无疑对他们走向新闻传播一线后如何对待假新闻有着基础性的重要影响.对新闻专业学生加强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将假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失为一种前瞻性、预防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疆新闻出版》2012,(3):20-21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开展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初步治理。但是,社会上利用或假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利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一名记者,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具体起多大作用,是搞不清的。但是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起好作用,还是起坏作用,一般说还是清楚的。那么,有的新闻明明知道发出去以后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效果,他却写了,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记者心理上去加以研究。记者一般是以个体劳动的工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的,本人的能动性很大,一般对他只有间接的社会制约。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他的稿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新闻媒体出现的假新闻事件,评论界终于有人进行深刻反思了。《中国青年报》在自己的新闻版面上发表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新闻播音员海霞现场直播的澄清说明,间接地批评了某些新闻评论者听风就是雨的行文风格。(《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9日)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4.
易翔 《新闻窗》2008,(4):120-1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诸多属性中最刚性的本质的一种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写假新闻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不尊重新闻事实,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违反了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起到了负面的宣传效应。那么,如何做到遵守新闻的真实性而不写假新闻呢?下面,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假新闻剖析     
假新闻剖析杜宝风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介上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屡屡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为此,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假新闻给社会、给新闻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积极进行新闻“打假”。纵观这些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介上...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眼看来,新闻与背景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哪条新闻可以离开背景而孤立存在。离开背景的新闻,容易假。如曾轰动一时的“水变油”假新闻,现在看这则所谓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在大量描绘那魔术般的“水变油”现象,对于那魔术背后的东西,则很少有人去掀开看看。倘若记者能就“水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的成因这个问题,由于关系到假新闻的源头,进而关系到假新闻的最终遏制途径,向来是假新闻研究的重头戏,以致被人认为是不再有新意的课题。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不难发现,众多学者对于假新闻成因的探讨,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现象上的,往往成为一种简单的罗列。有人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失实的原因与防止措施》(刘保全作,《当代传播》2003年第一期)的文章,指出了假新闻的十五个成因:《中外假新闻大曝光》和80年代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位北京电视台的聘用记者訾北佳自编自导演出了一部假新闻,忽悠了成百上千家新闻媒体和无数百姓。“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令人震惊。在人们众口一词批判制假者,思考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的原因的同时,作者从新闻场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剖析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除了少数不讲新闻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外,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都是将维护新闻真实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的。如果自己手上出现了假新闻,那是无比心痛的事。我认为,编辑记者要杜绝假新闻只有一条路可走:调查调查再调查,核实核实再核实。 我就曾与几篇假新闻正面交锋。我发现,这些失实新闻并非是编辑记者有意造假,更多的是调查不够深入造成的。 如有一篇报道,说某旅游胜地有很多票贩子。稿子写得有根有据,有点有面,编辑看了觉得好,就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即派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