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主要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南部,四川西部,甘主云南的西北部,高原东西长约2000多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四分这一。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而在西藏西部平均海拔高度却在5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等。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国,亚洲、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式和天气气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  相似文献   

2.
张谊光 《资源科学》1985,7(3):60-67
青藏高原范围辽阔,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东西宽20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 一、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几乎全年都是热源,源源不断地向大气输送热量。但它毕竟海拔高,空气干洁,保温效应差,形成独特的低中纬度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具有以下特点(表1): 1.太阳辐射强,年总辐射量为全国高值区;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积温少;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兴文  李跃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32-1942
青藏高原由于条件艰苦,地面观测站点少,对其地表辐射整体特征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的地表辐射收支工程(GEWEX-SRB)提供的卫星资料反演的1983年7月到2005年6月的地表辐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基本特征及云对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全年均在高原西南部最大,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小;②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③地表有效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在高原西南部最大,东南部最小;④地表净辐射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云的地表向下和向上短波辐射强迫均在高原东南部最大,西部最小;⑥云的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强迫在高原西部边缘地区最大,西南地区最小;⑦云的地表净辐射强迫春、夏季在整个高原均为负值,秋季在高原东南部为负值、西北部为正值,冬季在整个高原均为正值并且水平变化小。  相似文献   

4.
5.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它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了高原四周大范围气候。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屏障和分支等机械动力作用,一是热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罗正文 《资源科学》2014,36(11):2327-2336
传统的旅游气候评价着眼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衣着指数的测定。忽略了高原气候的风险性,难以对高原旅游气候做出全面性的评价。本文引入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以青藏高原99座城市为样本,依据1980-2010年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动态变化。结论如下:1海拔是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增加,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减小,高原反应风险和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2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的舒适性高、紫外辐射的风险性大、高原反应的风险小,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属于过渡性季节;3空间上,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气候舒适性与风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马蹄状"分布和"阶梯式"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舒适性与风险性进行二维矩阵组合分析,划分为6种类型区。本研究为游客适时、适地进藏旅游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亚洲内陆是北半球最大、最广阔的中纬度干旱区,且不同于世界上分布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区。现今的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深居内陆,远离各大洋的水汽来源。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究竟如何形成?历经了怎样的干旱化过程?其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些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发展成今天所见的干旱荒漠,并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性演化进程,是在新生代以来印度、阿拉伯、非洲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渐进演化而来。历经了始新世的半湿润气候,渐新世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和中新世末期以来的干旱-极端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实施了林草保护与修复、沙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区之一。其中,退牧还草简单有效且成本较低,在近20年的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中广泛应用。长时间、大规模实施的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极大地改变了下垫面状态,并影响着碳水热交换过程。团队通过典型生态工程对比监测和数据资源整合,系统研究了退牧还草工程地气间的碳水热效应,取得系列科学发现。(1)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重要的净CO2汇,生态恢复工程能够显著提升CO2汇40%~60%,水分多寡影响生态恢复的碳汇强度。(2)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是可观的CH4汇,草地恢复通过提升土壤通透性和阻断速效氮返还促进CH4吸收,恢复区总体提升约20%.高寒湿地整体是CH4的弱源,草地恢复通过增加维管植物传输氧化减少CH4排放高达50%以上。(3)草地恢复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并提升了土壤水分含量,退牧还草提升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湿地土壤水分幅度为1%~4%,土壤温度下降幅度为0.3℃~2℃。综上,青藏高原退牧还草典型生态工程具有显著的碳水热效应,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容忽视。未来应进一步整合建立重大生态工程碳汇监测网络,依据水热组合对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9.
10.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对区域气候、水文和生态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年来多年冻土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对活动层厚度、地温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多年冻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地温升高以及活动层底部土壤含水量增加。从区域尺度来看,1980—2018年多年冻土区降水和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文过程、湖泊面积变化和地表形变等的主要原因。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多年冻土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为冻土与水循环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研究提供思路,为寒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该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该区植被的变化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有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牧草的返青期在过去近三十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植被生长季的提前意味着植被可以更早的为牲畜提供牧草,这对缓解当地牧草欠缺有着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通过对大气的影响,产生各种地理效应,从而影响气候。主要表现在:海洋荒漠化、绿洲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方面。对人类生产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或危害: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颈注意将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实现气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青藏高原1979—2013年水平分辨率为2.5°×2.5°的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热源基本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感热与中国夏季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当高原感热偏高时,高原夏季500h Pa为正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中国东部存在异常的偏北风,长江流域以北地区降水偏少,而长江流域以南的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由于地形起伏多变,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有时与实况差异很大,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分布。文章分析了地形对青藏高原降水、蒸发量、日照以及能见度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的解释。这对提高高原气象观测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条件对小麦品质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氮素的代谢;二是通过影响子粒淀粉积累而间接影响蛋白质含量。气候因素是环境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土壤和品种三大因子中,气候的影响最大,所以小麦品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在气候条件中,以温度、光照和水分最为重要,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时期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资源科学》2020,42(6):1015-1026
在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倡导和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推动发达国家持续援助、布局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得到了1980—2014年77个受援国的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并检验了收入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同时受援国收入水平对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②随受援国收入水平提升,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呈现出了“由显著减排转不显著增排”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实现减排的受援国主要为非洲国家;③评估气候资金最终能否实现碳减排,需综合考虑气候资金与受援国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关气候资金承诺、推动受援国低碳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利用双重身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由于二氧化碳等微量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及可能诱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和地理所的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与美国能源部商谈合作开展二氧化碳诱发的气候变化的研究。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于1987年8月正式签订了“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可能影响”的合作议定书。同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Virginia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合作计划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9.
森林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是人所共知的,森林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生产资料,还可以减少各种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损害,为人类提供清晰的生活环境。本文分析了森林作业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在全国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农业发展也一直受到全国的关注,但是限于现有的气候条件,西藏农业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在藏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气候、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气候彼此交织,对于西藏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应在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