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俊 《教育探索》2002,(9):91-92
心理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倾向-客观主义倾向和人本主义倾向。本主要对心理学发展中的客观主义(即实证主义)倾向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倾向对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阐明心理学的发展既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也离不开人科学的方法,客观主义和人本主义结合才是心理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论述了西方心理学中的两种主要对立倾向: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两种对立倾向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造成心理学学科性质界定的困难;促进多元化心理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作为人类化的悖论性思维前提,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人主义则有较长的历史,但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主义都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科学主义反映和确证了人的自觉本质,而人主义则反映和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结果是,它们都在占有人的本质的企图中最终失却了人的本质。人学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的反映,它规定了科学主义和人主义思维悖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自1879年独立以后,主流心理学就一直以自然科学为模仿榜样,在其发展中排斥心理学的人文发展倾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主流心理学在当代已开始把人文发展倾向纳入到了自己的发展体系。该文章阐述了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发展的一些主要表现并概括分析了产生这一表现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理学研究存在机械论倾向、神经生理学倾向、普适主义倾向、学科方向模糊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转型。心理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这是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必然要求。但心理学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要能遵循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选择研究题目和研究方向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缘起: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 在教育领域内,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人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它: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这是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科学主义存在呢?不然,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建国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即学习生物学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如《1952年初级中学植物教学大纲》指出:“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指出如何支配植物界的科学”;“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从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伊始,就表现为科学主义研究取向和人本主义研究取向的分歧。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又称狭义的科学心理学,其立足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原则,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本文就构造主义、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等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回顾与阐述,对心理学科学主义取向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隶属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社会建构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格根所倡导。它一开始便竭力瓦解现代心理学的基石,全面挑战现代心理学的传统解释,在心理学界发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它在与现代主流心理学的遭遇战中,兼容了非主流的人主义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张,注重整体性、历史情境性、价值涉入。同时也改造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如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科学,成为发展他们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9.
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以来,基于科学主义、人主义和科学人主义三种化思潮,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科学主义与人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对立,也导致了对教育目的的片面追求和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观,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为指导,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主义教育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两种主义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危机、繁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主义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对西方心理学脉胳的疏理、危机的剖析、未来的前瞻中,可窥见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均与两种主义息息相关。只有在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指导下,心理学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是研究的人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由于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此心理学研究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保留人科学取向,在新的科学视野中体现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本质;同时又在新的人视野中追求科学的价值,实现人类的幸福。最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科学主义和人主义的结合,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与理论取向的变化。也随着研究指导思想的变化和具体的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不断更新;理论价值取向上,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主义整合的趋势;基础与应用取向上,越来越注重研究方法的应用性;具体方法上。传统的定量方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定性与定量方法也不再是绝然对立,而是走向综合。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哲学中理智主义传统影响的结果,它以唯科学主义为主要特征,将研究对象客观化,在研究原则和方法上推崇实验法,强调定量化研究,力图将心理学建成一门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各流派一直呈现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主义的对立,这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学科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现代心理学应在科学人文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论,谋求统一的完整的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内部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倾向上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使心理学研究从心灵主义迈向客观主义并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机能主义出于这个连续过程的过渡环节。其中芝加哥学派主要是在与构造主义的斗争中确立了机能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哥伦比亚学派把研究的侧重点由理论探讨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在具体研究成果的获得和研究方法的拓展方面贡献显著,为日后行为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先前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易被人忽视,所以中小学长期存在的精英主义教学倾向难以引起教师及社会的应有关注。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曲解、"勤能补拙"的隐喻及"圈子文化"的排斥。克服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需要教师、社会及家长通力合作,以多元视角看待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群体间平等对话,给予"非精英"更多关照,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融合:新课程改革学科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类已经在知识经济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时代。当人们重新审视科学与人较长时期对立的局面时,各国学大都认可:在科学主义保持稳固地位并继续发展、人主义日益复兴并不断加强的时期,科学主义和人主义对立的态势已开始转变,它们日益走向融合与渗透,并已形成必然之势。人们期待着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的“元叙事”——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方法中心”、“唯实证主义”而使整个心理学陷入危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等观点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语境和思路。以后现代主义为依托的后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展开全面解构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未免矫枉过正。心理学的发展应从科学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中汲取精华。建构一种多元取向的大心理学观。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艺中的人文因素都是被历史化了的并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呈现出来的。非人文的历史精神表现在:庸俗历史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直观反映论倾向;科学主义的倾向。非历史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倾向;各种空想主义和幻想主义的倾向;各种原始文化主义和自然文化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建构论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其特征为:1.反基础主义。认为心理学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2.反本质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出来的。3.反个体主义。4.反科学主义。从主流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和促进心理学家对学科自身的反思方面来说,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反实在论倾向和相对主义的科学观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