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敏 《教师》2010,(27):91-92
本文提出了问题化情境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即通过设问、提问组织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外部知识与学生的内部活动相结合.用源于生活的问题推动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连接展开全部的教学内容,实现科学从“问”中来,学问从“问”中来,最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2.
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源泉,问题的探究性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在情境创设中最佳问点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案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而新课程理念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问题意识”正是学生所缺少的一种创造性意识,那么如何去实施“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呢?实施“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问题解决”不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教师预设解决问题的实际环境——情境,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 ,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 ,信息反馈畅通 ,思维活泼流畅 ,创造精神涌动”的“情知融合”的新型教学意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  相似文献   

5.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笔者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效的设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一种教学方法. 为此,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和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从角度、难度、梯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启迪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7.
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如何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应是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思维导学”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儿童科学素养的核心是思维在情境中灵活转换的能力,也就是儿童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儿童思维能力的转换训练是有策略、有步骤的,过程是可以预见和指导的。项目化学习中问题解决策略和TRIZ矩阵策略能创设有效情境,利用驱动性问题任务,在建构核心概念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节课的核心目标、核心知识进行设问.问题本身要具层次性、开放性,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和整体性,产生有序的“问题场”.让学生在“问题场”里产生思维撞击,迸发思维火花,形成若隐若现的“思维流”.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节课的核心目标、核心知识进行设问。问题本身要具层次性、开放性,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和整体性,产生有序的“问题场”。让学生在“问题场”里产生思维撞击,进发思维火花,形成若隐若现的“思维流”。  相似文献   

12.
“概率”自从被引入高中新教材以来,就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同时新考纲也强调:“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以及“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概率考题要有新的立意,新的情境.本文举例说明概率考题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思维来源于疑惑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 ,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 ,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强化应用 ,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是…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设真实情境,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设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其中“,情境”要素联结学科问题和学科价值“,问题”要素引发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活动”要素实现知识重构和知识迁移。基于化学新课标的“情境—问题—活动”板块化教学范式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精准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认知;精细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新探究。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和主动性,为其学习消化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创设问题情境行行有效应注意情境的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发展性、问题性、合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能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探索、再现或创新。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研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业韧性,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必修—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为例,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历程,探讨知识可视化和思维结构化的地理问题情境创设路径,进一步提出地理问题情境呈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住重难点、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创设有利学生展开思维和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宽松环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分析、推理、讨论并达到共识,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的知识。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个人心得: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号的方法有多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激情光有乐趣,还应扎扎实实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并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导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归纳总结,使学生一连串的课堂活动和思维火花巧妙地转变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并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学校的“状元桥池塘改造工程”为具体情境,课前让学生成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小组”,就改造工程中池塘的动植物配置进行讨论,并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课堂上就方案中涉及的与“群落的结构”有关的生物学知识,通过5个连续的设问开展课堂教学,联系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新知;以具体情境为依托,以问题串为驱动,实现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高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