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性与客观性是法的价值的两大特性,其中,主体性是法的价值的根本特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并不能走向法的价值相对主义,因为客观性是法的价值的另一重要特性,而且,法的价值最终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尺度的。  相似文献   

2.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4.
首先厘清受众的中心地位与受众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受众勿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其次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本、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等新闻学基本范畴的角度,考察隐含其中的受众主体性;第三分析了受众主体性迷失的几种原因和表现,作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受众主体性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怎样提高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观、历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路向和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同时,世界观、历史观、真理观与价值观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当前用邓小平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重点:第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本质观价值本质观决定整个价值观。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和辩证性。邓小平的价值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解决了价值的客观性问题。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宁远 《文教资料》2014,(25):39-40
新闻摄影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非绝对的客观,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主体性。新闻摄影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的处理、摄影主体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及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相似文献   

8.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包含着创作的客体和主体,创作客体既有客观性又体现出一定的主体性,本试在阐释创作客体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私人写作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基本问题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剖析,提出必须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它与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哲学领域最基本和重要的概念之一。价值既具有主体性和绝对性,又具有客体性和相对性。价值主体性主要基于善的本体存在与道德理性的绝对性。随着自然主义思想和经济理性的兴起,价值的客体性与相对性日益彰显,主要表现为:价值总是需要在人类生活和历史中展现,工具性价值以满足人的主体需求为前提。价值主体性与客体性并存使其历史得以统一,两方面相辅相成。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价值可以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从思维主体本位变革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由主客二分、主客体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势向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转变,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由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的转换;从思维目标变革看,实现了由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换;从思维定势趋向变革看,从简单的、单向型向复杂的、多向型转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价值观,是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认识和思想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分析法律价值观的属性,认为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多元性和共同性、属人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正确认识法律价值观的哲学属性,有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主体性不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因而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否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历史过程是由主体的选择构成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主体的选择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实质是主体以自身的根据对自身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一种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主全的  相似文献   

16.
进入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具有主客体双重性。仅就教材而言是纯粹的客体,而一旦进入动态的课堂运作过程中,就不仅有作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一面,同时随着主客体间复杂的精神和物质的交流、变换,它又有主体性的一面。它的主体性是通过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及个性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看到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