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资立法逐步与WTO规则接轨。但对于国民待遇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国民待遇与对外资的优惠是否相悖是问题的焦点。“超国民待遇合法合理论”于法无据,于理相悖,要想吸引高质量的外资,必须依靠良好的投资法律环境。在现阶段,我国应以国民待遇原则为指导,逐步消除超国民待遇,从而确保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给予了外资许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可以说,外资在中国的一些领域享受了“超国民待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日益强劲和外贸顺差骤然激增,取消外资长期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五年过渡期满,“超国民待遇“将何去何从?中国政府将给予外资何种待遇?作者通过分析阐述,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经过长期艰苦的判,中国终于加入TO,成为世界上最要的经济组织的成。作为WTO的成员,我们有权在世界经活动中平等地参与际竞争,摆脱参赛者份,直接参与国际贸规则的制定。同时,们也必须履行自己承诺,按WTO的要行事。在外商投资企的待遇问题上,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则与WTO要求尚有差距。依WTO规定,东道国对外商投企业应实行国民待遇,而按照我国外资立法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即我国现在还存在着非民待遇规则(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显,这种规则(即非国民待遇)既不符合WTO的定…  相似文献   

4.
国民待遇是内国法对外国人待遇的一种规定,作为内国法人的外商投资企业不适用国民待遇。为促进外资的流入,不能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应当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歧视和消极歧视,确立内、外资企业平等的民商事主体地位,保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平等竞争。  相似文献   

5.
王革 《留学生》2010,(2):38-38
现在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外资及合资企业享受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超国民待遇过多,严重挤压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而我国企业在国外则连普通国民待遇也享受不到,对比反差很大。以医药行业为例,外资企业享受着从自主定价、招标优惠、市场准入,到宽松的监管核查和进口注册等一系列超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实际的国民待遇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有限的国民待遇,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司法、行政诉讼救济方面的国民待遇,投资活动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国民待遇,在对外资的投资财产保护方面享受国民待遇,鼓励开发特定地区的全面国民待遇.今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较全面的国民待遇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认识到引进外资在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如片面追求引进外资量的扩张、外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阻碍外商投资形式多元化、外资监管方式有待加强。为此,在引时外资中必须重视质的提高。并在此前提下,制定诸如适度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引进方式创新,加强监管,取消超国民待遇等发展措施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非国民待遇与超国民待遇并存的外资政策,目的是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创汇能力,平衡和改善国际收支,同时尽量减少外资对民族工业的冲击。这一政策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对外资限制与鼓励并存的...  相似文献   

9.
国民待遇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追求全球利润而提出来的,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商务关系的法律准则。对于国民待遇的含义,我们应该从国际社会的实践中去考察,而不宜仅从学理上、经济学上去理解。从当今各国立法实践来看,国民待遇是包容了对外国人的合理限制措施和优惠政策的。在外商投资领域也一样。中国的外资法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已日趋完善,特别是为适应入世的要求,中国政府于2000年和2001年对外资法作了重要的修改。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和TRIMs的要求基本上是相符合的,但仍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应和其他国家一样,逐步减少对外资的限制和优惠措施,实现外资立法同国际接轨,为中国利用外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WTO与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功能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税收优惠政策负载资本吸引与宏观产业政策之基本功能。加入WTO前,吸引外资是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首要功能取向,在制度上表现为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加入WTO后.税收优惠对于吸引外资的作用已经相当有限,应当以产业政策为基调来制定外资税收优惠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外资待遇标准是国际投资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中外投资保护协定虽然采纳了公平合理待遇、最惠国待遇、不歧视待遇、国民待遇等标准,但主要是以公平合理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为主要内容,对国民待遇问题持审慎态度,而实践中又大量适用优惠政策,形成“超国民待遇”。我国的这种待遇标准体系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挑战。笔者对各种待遇标准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应以国民待遇原则为核心内容,重构我国的外资待遇标准  相似文献   

12.
国际投资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待遇与主权国家对外国人的待遇直接相关。在国际投资方面,国民待遇原则主要是针对投资东道国政府的法律、行政规章和其他措施。对体现在各种双边投资条约、区域性投资条约和全球性投资立法中的外资国民待遇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清国际投资立法中国民待遇的相关规定,为我国如何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13.
『国民待遇』不会影响外资的引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鸿业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所决定的《建议》和李鹏总理对该建议的《说明》都指出:“要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是一个英明而正确的决策,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国民待遇”主...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宣布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以下简称"BIT")将引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这被认为是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实质性进展,有利于推动中美BIT谈判。这是我国外资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即我国由长期坚持准入后国民待遇加混合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转变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但是变革中既有机遇也有风险,面对这样重大的改革,我们应当坚持"开放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审慎制定负面清单,并加强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带动了我国出口的上升和产出的增加。虽然我国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根据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要继续发挥中国吸引外资的潜力,需要加强司法建设,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对外资开放融资,进一步全方位开放投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是我国外资法的一大特色。但随着中国引进外资的数量的不断增大,及入世后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税收优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弊瑞。合理地界定对外资的优势,不仅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需要,也是中国外资法改革的行政权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应通过合理优惠、落实国民待遇、采取多样性和机动性,建立税收优惠的法律机制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FDI国民待遇标准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待遇是许多双边投资协定和多边投资协议明确规定的最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待遇标准之一,它涉及国民待遇的本质和适用对象、范围及例外等诸多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争议颇多。由于与政治、经济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密切相关,国民待遇难以完全达到。在国际投资实践中,各国依投资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而且在授予外资国民待遇时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例外。中国也应当推行符合本国国情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外资并购的发展,而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使其成为外资并购的热门东道国。在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外资并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来说,外资并购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并购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在并购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法律问题需要注意。目前,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外资并购,还未出台单独的外资并购法,现行零散的法律法规仍缺乏实用性和统一性。本文从外资并购的含义和发展现状出发,对外资并购中的职工就业权益保护、反垄断、尽职调查以及安全审查等法律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以优惠为主的内外有别的外资政策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 ,应该对外资政策进行适时调整 :1 .逐步取消内外有别的优惠税率 ,扩大外商的市场准入范围 ;2 .对吸收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 ;3.进行制度创新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4.使外资政策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倾斜。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并购这种方式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本文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从并购的定义入手,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以及涉外并购的核心问题反垄断作出分析。强调我国要积极创建外资并购的良好法律环境,向国际规则靠拢按世贸协定构建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