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填空题1.直升飞机重当它在空中静止时,空气对它的举力牛;当飞机匀速下降时,空气的举力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一个小车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示.当撤去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反的外力F2时,小车将运动;当撤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的外力F1时,小车将运动;若同时撤去F1和F2时,小车将做运动.3.体积相同的实心正方体铜块和铝块均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1与p2,则。4.汽车轮胎的表面上有很多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2.
一道竞赛试题解法评论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姜水银一般来说,物理竞赛试题都比较难,这就要求解题者在处理具体物理问题时思维要灵活,想象力要丰富,运用数学工具要熟练.这是一道前苏联竞赛试题:如图1所示,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固定在地面上不动,一个小钢球以角β飞向...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全国性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正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所有棱长都相等,问重合一个面后还有几个面?标准答案为“7个”.但佛罗里达州一位名叫丹尼尔的学生回答为“5个”,结果被教授判为错答,并“驳回”丹尼尔的说理,坚持按标准答案给分.丹尼尔委屈地把想法讲给父亲听,当工程师的父亲动手做了两个实物模型(图1),重合一个面(VCB)后果然有5个面———天才般的直觉(参见文[1]).图1无独有偶,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生有这样一道题:在单位正方形内任取9个点,求证在这9个点组成…  相似文献   

4.
对一道竞赛题的实验研究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房立岗1996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初二组)试题中的第6题为:下列4个图中,大烧杯和小试管装的都是水,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当给大烧杯里的水加热沸腾时,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的是本题是考查液体的汽化、...  相似文献   

5.
王锴 《物理教师》2010,31(5):31-31,35
1问题的来源笔者现任教高三物理课,在某次月考时,发现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一条轻绳跨过定滑轮两端,左端连接一个重物,右端连接一个小车.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竞赛试题中相关反射现象的问题,多以由两块平面镜构成的光具组为情境.这给画反射光路增添了难度.当然,作为赛题,增大试题的难度是必要的.1能几次看到光? 1999年上海市第13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中,有一道对初中生“光学”知识水平要求很高的试题. [题目]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面EN上开有一小孔P,如图1所示.一位观察者在盒外与EN平行的方向走过时,通过P孔能几次看到S所发出的光. (A)1次.(B)2次.(C)3次.(D)4次. 分析:从S发出的光或…  相似文献   

7.
徐正海 《物理教师》2000,21(9):47-48
“反冲运动”指的是当一个物质系统在向外发射其部分物质的同时,余下部分所产生的方向相反的运动.该作用过程系统动量保持守恒.中学物理中有一类关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而反向运动的所谓“类反冲运动”,本文就求解这类问题的位移关系作一探讨. 我们首先从一个典型例子开始讨论.如图1所示,质量为m2、长为l的平板车静止在水平光滑面上,一人质量为m1立在小车的一端,当他走到小车的另一端时小车的位移为多少?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移为多少? 常规处理方法如下: 由于人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故人和车所成系统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外力为…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大规模高三联考的物理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命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绝缘小车A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带电物体B(可视为质点)以v0的速度水平滑上小车的左端,当它们相对静止时,B恰好滑到小车的右端,并同时逆电场线方向进入宽度为L/m的有界水平匀强电场中,已知B带正电.当B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L/v0时离开电场,B离开电场时,小车A和物体B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B向右,A向左.求:(1)物体B离开电场时,A、B的速度vA、vB等于多少?(2)电场力对物体B做功如何?图1原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发现了一道既陈旧、又新鲜的物理习题.题目大意是:“一人家有前后二门,现要求装一门铃,前后门都要有开关,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电路图.为了区别是前门来人还是后门来客,电路图该如何改进?” 我说它陈旧,是因为它源于老的初中物理课本.说它新鲜,是因为连续二年我校初二学生在练习这道题目. 他们的答案如图1、图2所示.图1表示前后门都有开关,图2表示改进后的电路图. 上述习题难度确实很大.从“一人家要装门铃”可看出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按图施工,使之满足题目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平 《物理教师》2000,21(3):40-41
高考涉及一对摩擦力做功的力学综合问题(均可等效为“子弹──木块”模型或“滑块──小车”模型),90年代频频出现,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1999年高考上海卷的“滑块──小车”模型试题在常见形式上精心加工,“旧貌换新颜”!除了设置临界点的破译这一难关外,还深入到求一对摩擦力所做总功及对各小段总功求和的更高层次上“发难”.笔者以为,后一关卡在于相对位移的确定.本文试对此题作一全面细致的分析. [题目]如图 1 e所示,一辆质量m=2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M=3kg的小滑块,滑块与平板车之间的动磨擦因数μ…  相似文献   

11.
用如图1所示的斜面测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时间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所通过的路程s2和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求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所用的时间t3和平均速度v3.几个问题1.实验时,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其目的是什么?2.实验中,S2=S3,测得的t2等于t3吗?算…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第二试第11小题是一道几何计算题.图1题目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1,∠A=90°,点E为腰AC的中点,点F在BC上,且BE⊥FE,求△CEF的面积.对此,文[1]给出几种解法,知识与技巧含量方面作出较全面深...  相似文献   

13.
评析一道竞赛试题陕西师大王军翔全俄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1995年第三阶段试题中有如下一道试题:孔雀石和铜粉的混合物溶于80ml20%硫酸(密度1.14.g/ml,酸过量)中,此时放出气体0.8L(标准状况下)。第二次实验中,将同一量的混合物在空气中...  相似文献   

14.
<正>试题呈现在2022年嘉兴市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中,有一道几乎“全军覆没”的试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如图1,在考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并让学生连接成三角形后,求三角形ABC的面积。全年级共179名学生,只有19名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学生用了直接套用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图2),其次就是用分割求和的方法(图3)。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数学竞赛中,常常会碰到带“…”的计算题.有些同学不清楚符号“…”表示的意义,就无法解答这类题.其实,在数学中,“…”表示省略号(数学中的省略号一般不用“……”表示).它表示题目中省略了若干个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数字、字母或文字.如“1+2+…+100”,这里的“…”表示“3到99的自然数”.解答这类..、3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表示的具体意义,然后根据题目特点,采取相应的解法.现以竞赛题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一、反序相加例1所有个位数与十位数都是奇数的两位数的和是_______.(1…  相似文献   

16.
赵登 《物理教师》2006,27(2):59-61
在物理竞赛辅导的过程中,师生碰到了有关“十二平均律”的一道赛题,结果师生都无从下手,不知所云.赛题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试卷中一道选拔精英的试题.命题者借助它来综合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鉴赏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但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的6分,不少同学会损失过半,甚至“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情形:遇题后因其“长”“僻”以为难而自乱方寸,结果答案不知所云;因其“短”“俗”以为易而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18.
“第十五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中有一道关于“电子秤”的好题,原题如下:有一种测人的身高和体重的电子秤,其测量体重部分的原理如图1中的虚线框所示.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ABO,压力传感器R(电阻值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  相似文献   

19.
《代数》第一册(下)第40页有一道题:“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对于这道题,常规的解法是:设大车、小车一次分别可运货X吨和y吨,根据题意列方程组解得x、y之值后,再求3x+5y的值.这种常规思路同学已经掌握、在此不再重复。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道题能不能避开“求x、y的值”这一步,直接去求得3x+5y的值呢?当然能!你看:解(1)×7-(2)可得9x+15y=73.5两边再同时除以…  相似文献   

20.
周树民 《物理教师》2004,25(10):21-21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14届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的试题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蒸包子的蒸笼往往有好几层叠在一起,但几层包子并不是一齐被蒸熟,而是的包子最先被蒸熟”.评分的答案是“上层”.我请教老教师这道题目,他们告诉我,这其实是一道20多年前就出现的题目,答案当然是“上层”.因为温度高的蒸气密度小,当然应该停留在蒸笼的最上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