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4.
试论道德信仰危机的价值双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社会变革基础之上的道德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行为失范,思想和行为上的无序现象又促使人们急欲去消除这种现象。实际上,道德信仰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价值双向性。道德信仰危机本身具有不中避免性,所要消除是的它的负向价值,所要弘扬的是其正向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的诗化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然之美,与道家审美取向存在着意义关联;当代文学中的怀疑、否定、反异化、崇个体精神之中明显可见来自于道家文化传统的资源支撑;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学理中心话语之外,当代文学进一步继承和超越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多元、判断悬置、反对异化、尊崇个体等精神资源,以审美形式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构之中.道家文化既不以道德建构作为诉求的主体目标,也不以逻辑推演去征服人的心灵空间,而是以自己的个体性体认与独立品格及其审美感性直观方式,求证个体生存与世界之间的意义.道家文化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有: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道德情感的麻木、困惑、缺失,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和道德人格分裂等。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根源包括德行与幸福的严重背离,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人们道德信仰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等。扭转道德信仰危机的措施包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建立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社会制度.正确对待个人自我利益追求与道德信仰的关系,加强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包娈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20-22,131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超脱生死、欲望、道德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精髓.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却略显匮乏,人们的生存心态陷入了困境.庄子人生哲学可以指导人们冲出困境,摆脱枷锁,对现代人的生存心态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渐趋形成了富含自身体征的思想伦理传统,它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品行中,并体认、积淀、传承在炎黄子民的生命血脉中.即使在当下,历经批判、扬弃、创造、演进的道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智慧,依然对于人类社会的素质提升蕴藉着重要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平。本文从诚实信用原则在伊斯兰文化中的内涵及体现、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学中的理论基础、伊斯兰文化与民法学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共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伊斯兰文化中诚实信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安乐,反而加剧了人们的困惑失落。当我们反思这个现状的时候,发现心灵的失落与信仰的缺失有关,因为信仰能够带给人们精神的引领。关注社会转型期信仰的构建维度,对中国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如何建立真正融入我们灵魂的现代价值系统,成为全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占据主导位置,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儒家道德文化倡导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井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它主张个体发展和社会追步的有机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在封“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封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信仰追求。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先秦儒家的道德文化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教育价值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栋梁,他们诚信程度的优劣,道德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诚信危机迅速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侵蚀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也概莫能外,针对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问题,加强他们的诚信道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人们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同时媒体职业道德也深受影响。当前存在媒体道德责任缺失和不诚信现象,归根到底是媒体职业道德问题。每个从业人员,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这既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为了坚定人们的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媒体职业道德,提高媒体自律意识和他律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责任属于社会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自律和自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公民的良知自觉,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并提出了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道家德育观及育人策略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直接论及教育乃至德育的言论并不多见,因而不被人们重视。文章分析了道家德育思想的内容和方法,并力图挖掘其现代价值,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文化界定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我们对其认识和理解应具体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关注其独特、差异性。中国人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伦理以及个体信仰和道德追求;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以诸如"仁"、"自然"、"因缘"为代表的儒释道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就其实践意义上说是治国思想,而就其根本关怀来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老子的道学文化要为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和平发展提供资源,自身也须在与其他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学习、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和创新。目前老子道学文化的研究、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相对落后.需要海内外各界学者专家通力合作,改变这种局面,这就是我们创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初衷。“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为学术界搭建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向海外展示中国的道学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决定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会应该努力把全国近七千万民间道学爱好者引向学术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建构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做贡献;应该激发全国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民族智慧,萌发出有时代精神的新思想,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实现中国先哲的世界大同之梦,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已被一些人严重矮化与俗化。其实,老子是东土民间第一位大道,《老子》的目的在于展示道的境界,留下道的文化,使人们有所参照,不至丧尽道德与本性,最终能明白真理。《道经》论及至高无上的道、道的基本特性、得道者的表现、求道的途径等命题。《德经》论及道与德的关系、德的运行规律、大德之士的表现、如何德治天下、如何修养道德等命题。它们以“道”、“德”、“无为”为核心,无不指向修习身心、返朴归真的非凡意义与根本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